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动态 / 阿坝要闻

阿坝州推动高质量发展综述

发布时间:2020-08-13 13时55分
字体:
访问量:12
分享到:

浩荡东风千帆竞铿锵脚步踏歌行

——阿坝州推动高质量发展综述

■记者 颜天杰

阿坝高原,山翠河幽,树绿花艳。

行走阿坝,处处是农牧业发展的滚滚热潮,放眼看到的是生态工业的风生水起;全域皆景洋溢着旅游业崛起的蓬勃态势……

今年上半年,我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7.7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4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9.1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02.16亿元;外贸逆势而为实现正增长,全州10家外贸进出口企业实现进出口9099万元,同比增长19.8%,增幅位居全省第7位,增速高于全国;全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5%……不断攀升的数据标志着我州经济社会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折射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搏。

应和新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我州正阔步迈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特色农牧业奏响“田园牧歌”

7月30日,茂县南新镇七星村村民吴培根家的青脆李果园里热闹非凡,当地群众在果园里采摘、装箱、装车青脆李,一派繁忙的景象。

“现在我们主要种水果,收入比以前高很多。”吴培根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今年,他家种植3亩青脆李,可收入近3万元。

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造就了茂县青脆李特有的口味和品质,被誉为“李子之王”。“由于茂县青脆李品质上乘、市场评价非常好,在各大城市都很好卖。茂县果农诚信度高,我们也很放心。每到青脆李挂果期,我们都会提前来茂县,直接与果农谈好预购价和收购日期,交好订金,等到李子成熟直接来收购。”成都收购商赵老板已经在茂县收购特色水果三年了。

据了解,今年,茂县青脆李种植面积5万亩,分布在岷江干旱河谷地区的高山峡谷地带,预计产量可达10万余吨。

通过种植青红脆李致富增收,只是我州大力发展高原优势特色农业的一个缩影。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州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2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9个、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1个;注册商标7778件,新增注册商标446件,有地理标志商标31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2个。

近年来,我州紧紧围绕提质增效牛羊(禽蜂)、生(藏)猪、特色果业、高原蔬菜、优质粮油、道地药材“六大主导产业”,积极发展食药菌类、高原花卉等N个新产业,加快构建“6+N”高原特色农牧业体系。

“以前,我们一家人都在牧场放牧,由于牲畜少、劳动力少、没有技能,日子过得清贫。现在我承包了联户牧场,除年底返还村里的1万多元,自己还能挣2万多元。”壤塘县上壤塘乡雪木达村村民特洛承包了村联户牧场后,切身感受到高原农牧业发展带来的可喜变化。

雪木达村联户牧场以生态保护为出发点,以牧民增收为落脚点,通过建立基地、改良畜种、分区轮牧、冬季补饲等科学饲养方式,有效提高了牲畜防病抗病能力和生产能力,缓解了草畜矛盾,保护了生态环境。

“现在,国家投入资金恢复草原生态,为我们拓宽增收路子,牧民的日子越过越好了。”特洛对未来生活充满了信心。

行走在阿坝大地,无论是农区还是牧区,特色农牧业蓬勃发展带来新气象,奏响了新时代“田园牧歌”,农牧民群众搭上了致富增收的“快车”。

经省统计局核定,2020年上半年,我州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3.0%,增速高出全省1.5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三。

生态工业挺起“发展脊柱”

绿色是阿坝的底色,生态是阿坝的亮点。我州拥有丰富的绿色山野菜、果蔬、天然植物、高原牦牛(羊)及道地中药材等优势资源,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眼下正值青红脆李上市的季节,在茂县、汶川县、九寨沟县等地的生产车间内,大批量的青红脆李正运往全国各地。

作为当地的龙头企业,红原牦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经过技术攻关,提升了产品质量,市场效益越来越好,惠及当地牦牛养殖户。

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近年来,我州大力发展牦牛、牦牛乳业、藏系绵羊、特色水果、道地中药材等优势产业,打造“净土阿坝”品牌,积极引进培育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推动全州绿色生态农畜加工产品走出“深闺”,增强绿色工业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来料加工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工厂”“没有污染的工厂”。

“我们主要为义乌代加工内裤、衬衣和小工艺品。熟练工一个月可挣2500元至2600元。”汶川县来料加工扶贫车间总部负责人杨梅告诉记者。去年1月,该县成立了来料加工扶贫车间总部,并在7个乡镇设立了35个分车间,目前已有800多名在册产业工人。来料加工扶贫车间的建设,推动了该县来料加工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帮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漫步位于成都市金堂县淮口镇的成阿工业园,随处可见机械来回穿梭的繁忙景象。

6月17日,成都能达兴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轨道交通配套设备制造项目签约入驻成阿工业园区,项目总投资1.8亿元,占地面积约50亩,主要从事轨道交通配套设备制造。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达2.8亿元,年税收1000万元。

据公司负责人介绍,落户成阿工业园区后,园区提供统一人工管理,水电费、税收等方面有优惠政策,还能降低物流运输成本。

通过“飞地”模式,能够有效破解因地理、交通、人才等因素制约工业发展的问题,真正实现开发一方资源、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保护一方环境,为我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农牧民群众致富奔小康提供有力保障。

如今,工业在阿坝高质量发展中挑“大梁”的作用日渐凸显,绿色工业模式正成为新的发展引擎。

生态文旅打造“新引擎”

驱车行驶在红原大草原,映入眼帘的是遍地绿草、蓝天白云、绿树繁花……若用一种颜色来形容阿坝,非绿色莫属。

“空气清新、环境美丽,我感到久违的自由和放松。”重庆游客左丹告诉记者,盛夏阿坝之行让她惊喜万分。

游客的亲身体验最具说服力,生动地诠释了我州生态发展取得的成效。作为四川乃至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和国家划定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是阿坝的立州之本和发展生命线。“阿坝经济发展不仅离不开生态,而且高度依赖生态”的道理已根植阿坝人民心中。

当美丽山水与“两山”理论碰撞,我州迎来生态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越来越多的人回归乡村,与绿水青山为伴;一个个民宿村、旅游村应运而生,村民摇身变成“店掌柜”“土导游”,靠着家门口的风景鼓起了腰包……

红檐青瓦白脊的特色民居错落有致,绿水青山环绕,蓝天白云映衬,如今的九寨沟县勿角镇甲勿村真可谓“村在景中,景在村中”。

每到周末,甲勿村村民秦德志的“毅芳农庄”热闹非凡,游客们品尝着农家饭菜,大快朵颐。

“自从村里进行了外观改造,电线入地,建了停车场后,来我们这里的游客越来越多了。以前在外打过工、在家务过农,我和妻子从早忙到晚,一年的收入也只够一家人的生活开支。现在通过发展旅游业,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秦德志高兴地说。

借力九寨沟景区旅游复苏、勿角自然保护区开发等契机,甲勿村迈开了旅游业发展的步伐,秦德志看准发展机遇,率先在村里开办了“毅芳农庄”,提供住宿、餐饮。如今,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了“生态饭”“旅游饭”。

从自然山水到历史文化,从人文景观到生态旅游,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我州始终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工作基调,不断优化“一线一廊两道六带”产业布局,大力建设特色优、集聚高的民族文化产业园,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8月9日,2020年壤巴拉节民俗文艺表演在壤塘县中壤塘镇财神广场拉开序幕。由壤巴拉艺术团演员及全县各传习所、各乡镇群众组成的参演队伍带来的精彩表演,让现场观众尽享文化大餐。

精彩纷呈的民俗活动,让全国各地的游客感受了壤巴拉风情,过足了“文化瘾”。

“早就听说壤巴拉节,这次专门带孩子来感受,现场欣赏到了本土歌舞,感受到了浓郁的民族文化。”成都游客娄先生说,藏戏和梵音古乐将壤巴拉文化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震撼。

春华秋实,这里风景独美;寒来暑往,特色风情倍还人。

生态打底,绿色为先。生态农牧业、绿色工业、文化旅游业齐头并进,探索出了阿坝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奏响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阿坝强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