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鹏 记者 赵明月
初秋的马尔康,披上了一袭温柔的暮色外衣,当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轻轻拂过天际,华灯初上,仿佛是夜的序曲悄然奏响。白日的喧嚣与繁忙,如同潮水般退去。
人们三三两两不约而同地散步至广场,随着锅庄的音乐有节奏地律动,伴着晚霞的余晖,“圆圈”队形已然成型,或身着绚丽藏袍、或轻装上阵,大大小小的圆圈中,开心的笑脸、跃动的身影,或“轻车熟路”,或“亦步亦趋”。
这样的场景,在马尔康随处可见。在马尔康狭长城区“星罗棋布”的锅庄队伍中,大大小小的锅庄队各具规模,各有特色。每天晚上7点半,锅庄的出现给傍晚的马尔康注入无限活力。
“从最开始的原生态锅庄到阿坝全域民族锅庄,版本越来越多了,参与的人也越来越多了,现在好些时候都是年轻人带头领舞,跟着他们跳,感觉自己都年轻了。”经常来广场跳舞的达尔基谈及锅庄心里美滋滋的。
在嘉绒藏语中,锅庄叫作“达尔嘎”,意为“跳舞”。在马尔康,达尔嘎是一项集体传承、大众实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较高的民众参与度和较强的认同感。通过跳锅庄舞,民众的情感得到表达,社会群体意识得到提高,让人们从精神上产生自信心,从而也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同时,达尔嘎不仅是一种舞蹈,也是一种叙事性锅庄,里面有歌颂英雄人物、歌颂党和红军、歌颂民族团结等内容,通过表演、传承达尔嘎,有利于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年轻人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情怀,有利于推动民族团结、和谐,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07年,成立了阿坝州嘉绒原生态锅庄协会后,我们陆续派出专业人员在马尔康各广场、各桥头聚集点进行详细教学,让锅庄完全融入当地群众生活中。”州嘉绒原生态锅庄协会会长用忠告诉记者,他们会一直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将锅庄文化发扬光大,为发展马尔康旅游业、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作出应有贡献。
近年来,马尔康市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力量,先后成立了“嘉绒原生态锅庄协会”“老年锅庄协会”“阿坝嘉绒文化研究会”等行业协会。特别是在达尔嘎的保护传承中,作为项目保护单位嘉绒原生态锅庄及老年锅庄协会在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养和保护、达尔嘎宣传和推广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锅庄能把很多的人聚集在一起,制造出很多的欢乐……它们让我认识到了艺术的美和精神的巨大力量。”阿来曾这样描述故乡的锅庄。马尔康,是嘉绒锅庄的故乡,2004年,被评为四川省首批民间艺术(特色文化)之乡——“嘉绒锅庄艺术之乡”。因其悠久的历史,马尔康早已将锅庄文化因子融入民族血脉之中。
据了解,嘉绒锅庄分为大锅庄和小锅庄。大锅庄舞步缓慢,舞姿端庄稳健,情绪含蓄虔诚,具有浓郁的礼仪舞蹈风格,主要在庆祝活动,如庆贺婚礼、欢庆节日中表演;小锅庄则带有一定的随意性,自娱性强,无论田间院坝,想舞就舞、想唱就唱,形式自由,舞曲欢快优美,舞步轻快洒脱,外柔内刚,委婉中不失豪放。
嘉绒锅庄是嘉绒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把“音乐、时尚、原创、文化、旅游、民族”等多种元素融为一体,助力马尔康嘉绒文化和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自2004年7月首届马尔康嘉绒锅庄文化旅游节举办以来,至今已连续举办九届。在锅庄节期间举行文艺表演、锅庄比赛、服饰比赛、民歌比赛、选秀活动、藏戏和风情摄影绘画展等活动,让外地游客切身体验嘉绒锅庄文化,作为一项常态化民族特色活动,锅庄舞常态化展演已经成为马尔康一张靓丽的旅游名片。
嘉绒锅庄文化旅游节是马尔康市节庆活动中品牌定位最为高端、节庆策划最具特色、活动内容最为丰富、时间跨度最为长久的一项系列文化旅游活动,更是马尔康市着力培育“聚焦文旅、深度融合、辐射全州、带动各地”的本土特色节庆品牌,是推动我州加快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的具体实践。
“嘉绒锅庄不仅是嘉绒地区文化的象征,也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对于保护和传承嘉绒地区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马尔康市文广体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嘉绒锅庄已经成为富有感染力和视听冲击力的“文化兴旅”品牌,成为马尔康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