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基本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中共阿坝州委 阿坝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阿坝州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1-05-30 16时01分
字体:
访问量:12
分享到:

中共阿坝州委 阿坝州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阿坝州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
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

阿委发〔2011〕5号

各县委、县人民政府,州直各部门:

  现将《阿坝州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规划纲要》是新世纪我州第一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州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制定并实施《规划纲要》,是实施科教兴州和人才强州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提高我州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对于提高民族教育现代化水平,建成“一强一地两区”和全面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把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加强对《规划纲要》实施的组织领导。要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规划纲要》,深刻理解“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服务社会”的工作方针,深刻理解“基本实现民族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建成民族地区教育典范”的战略目标,深刻理解“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深刻理解全州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进一步增强做好教育工作的紧迫感和自觉性。要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形成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要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采取有力措施,把《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中共阿坝州委

  阿坝州人民政府

2011年5月30日

阿坝州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20年)

  目 录

  序 言

  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一)指导思想

  (二)工作方针

  第二章 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三)总体思路

  (四)战略目标

  (五)战略主题

  第二部分  主要任务

  第三章 加快基础教育发展

  (六)加快学前教育发展

  (七)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八)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九)完善特殊教育体系

  第四章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十)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

  (十一)加强职业教育统筹管理和资源整合

  (十二)加快推进面向农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

  (十三)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第五章  提高高等院校办学质量

  (十四)实现阿坝师专发展新跨越

  (十五)实现高职学院建设新突破

  (十六)大力支持发展电大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第六章  规范双语教育教学体系

  (十七)切实提高各学段双语教育水平

  (十八)深化牧区学校教学改革和管理

  (十九)举办好异地双语民族班

  (二十)开展“双同·感恩报国”专题教育

  第七章  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二十一)倡导全民学习、全民读书

  (二十二)大力发展非学历成人继续教育

  (二十三)建立继续教育督评体系

  第八章  实施教育软实力提升计划

  (二十四)名教师、名校长、名学校建设计划

  (二十五)学校标准化管理达标计划

  (二十六)师生专业化素质提升计划

  (二十七)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

  (二十八)地震灾区中小学教育提升计划

  (二十九)民族地区“9+3”免费教育计划

  (三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计划

  (三十一)教育交流合作推进计划

  第九章  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三十二)公办幼儿园建设工程

  (三十三)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

  (三十四)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工程

  (三十五)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三十六)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

  (三十七)双语师培基地建设工程

  (三十八)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

  (三十九)阿坝师专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四十)“园丁家园”建设工程

  第三部分  体制改革

  第十章  创新人才培养体制

  (四十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四十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四十三)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改革

  第十一章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四十四)完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

  (四十五)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

  (四十六)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四十七)开展扩大办学自主权改革试点

  (四十八)加强民族教育科研创新

  (四十九)强化教育管理制度创新

  (五十)建立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第十二章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五十一)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五十二)提高教师素质和业务水平

  (五十三)着力打造教育教学专家团队

  (五十四)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

  (五十五)健全教师岗位管理制度

  第十三章 加大经费投入和经费管理

  (五十六)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

  (五十七)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财政和社会性投入

  (五十八)建立教育资助全覆盖机制

  (五十九)加强经费监督管理

  第十四章  推进依法治教

  (六十)完善教育民族自治法规和制度

  (六十一)完善教育保障的监督机制

  (六十二)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第十五章  加强组织领导

  (六十三)加强和改进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六十四)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六十五)着力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

  实    施

  名词解释

  

  为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进一步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我州民族教育现代化进程,结合我州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序   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人才强州,教育优先。强州必强教,强州先强教,教育是“强州固本”的根本举措。新世纪以来,经过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不懈努力,全州教育紧紧抓住国家“两基”攻坚、“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大骨节病综合防治“易地育人”工程、灾后教育恢复重建等项目实施的有利时机,促使我州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布局结构明显优化,师资建设不断加强,“两基”目标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公平逐步推进,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极大的提高了民族素质,有力的推动了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为我州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虽然我州教育事业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还不能完全适应我州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要。全州教育从整体上来说还存在着现代化水平较低、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强、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师专业化素质亟待提高、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突出问题。教育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同时,我们还要清醒的看到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接班人的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不断深化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加强学校规范化管理,大力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是摆在我们当前的艰巨任务。

  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实施了一系列特殊扶持政策,从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了民族教育大力支持和倾斜,为我州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省委、省政府把藏区教育的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在第一个《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取得巨大成就后,适时启动了第二个“十年行动计划”,为阿坝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同时,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州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建立了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探索出了加快民族教育发展的实践经验。当前,我州正在加速建设“一强一地两区”,为教育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州上下必须坚定不移地的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着力提高教育水平,建设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资源共享的优质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实现民族教育发展新跨越,努力实现民族教育现代化,建成民族地区教育典范。

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入实施科教兴州和人才强州战略,坚持教育为维护藏区稳定、增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突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教育优质、均衡、科学发展,建立适应全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的现代民族教育体系。

  (二)工作方针

  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促进公平、改革创新、提升质量、服务社会”的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均衡推进。教育优先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要坚持教育发展“三个优先”原则,逐步实现教育协调均衡发展。灾区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妥善解决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和同城待遇问题,同时注重区域之间的相对均衡和特色发展。农区和牧区要适应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需要,逐步实行集中办学。区域、学校之间要加强交流互动,共建共享,整体提升办学水平,逐步推进全州教育从县域内均衡向整体推进迈进。

  ——优化结构,促进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优化学校结构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坚持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公共资源向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倾斜,重点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校际差距。完善并落实困难群众子女就学扶持政策。

  ——创新机制,项目引领。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重大项目是教育发展的实现载体。教育要发展,根本在于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关键在于推进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实施重大教育工程项目建设计划,为我州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鼓励各县、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

  ——育人为本,提高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按照国家教育质量标准,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集师资、教科研、信息技术、管理等全部之力,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必须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用心营造现代学校文化,提升现代民族教育品质,出名师,育英才。

  ——深化改革,服务社会。深化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招生考试制度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管理机制、教育投入体制和教育评价制度。坚持“三个面向”,完善知识创新和知识服务体系,推进教育与科技、经济紧密结合,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着力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引领能力。全州教育要主动适应阿坝州建设成为“四川经济西进的桥头堡、民族地区新的增长极和新型经济发展示范区”对人力资源的需要,主动为推动我州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建设“一强一地两区”宏伟目标服务。

第二章 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三)总体思路

  2011—2020年,阿坝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一个中心目标、两个统筹发展、三项政策带动、四个协调互动、五个整体提升、六项重点工程”的“123456”总体发展思路。一个中心目标就是以民族教育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寻找动力,激发活力,挖掘潜力,加快全州教育整体发展,建成民族地区教育典范;两个统筹发展就是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统筹发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统筹发展;三项政策带动就是充分利用国家、省藏区工作会系列政策措施,充分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教育民生工程建设政策,认真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2010—2020年)》;四个协调互动就是城乡之间协调互动,农区、牧区之间协调互动,灾区、非灾区之间协调互动,校级之间协调互动;五个整体提升就是管理的效能与精细化整体提升,师资的师德与师能整体提升,办学的条件和环境优化整体提升,教育的内涵发展与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学校的文化建设与教育品质整体提升。六项重点工程就是以提升教育“软实力”为抓手,实施学校德育实效化建设工程、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工程、学校硬件标准化建设工程、学校管理规范化建设工程、教育手段信息化建设工程和办学行为法制化建设工程。

  (四)战略目标

  力争通过五至十年的努力,基本实现民族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建成民族地区教育典范。到2015年,加快学前教育发展,全州学前一年儿童入园率达到90%,学前两年儿童入园率达到70%,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达到55%。进一步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2%以上。稳定普通高中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逐步启动高中教育普及工作,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力争达到75%。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认真组织实施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力争职普比大体相当。积极推进阿坝师专“创本”和州中职校“升专”工作,实现高校建设新突破。全州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5%。全州教育达到或超过全省同期平均水平,部分教育主要指标名列全省前茅,基本实现民族教育现代化。到2020年,通过全面协调发展,使学前教育健康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质量和培养能力明显提高,职业教育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突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规范、系统。全州教育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同类市、州中处于领先地位,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建成民族地区教育典范。

  ——教育普及程度全面提高。到2020年,高标准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全州学前两年、三年教育儿童入园率分别达到90%和75%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以上,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例达到1:1,职业教育优势明显,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以上。

  ——优质教育资源丰富多样。到2020年,全州学校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增强,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灵活多样,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扩大。80%以上的中小学校达到州级示范学校建设标准,建成3—5所省内一流、西部有一定影响的优质名牌学校,学生、家长、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达到85%以上。

  ——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成本分担和免费教育资源合理搭配,到2020年,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参与人次达到15万人次以上,学有所教、学有优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人力资源开发格局基本形成。

  ——教育公平政策惠及全民。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得到保障,学前教育条件明显改善,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逐步开放共享,城乡、县域、学校、群体之间教育机会差距明显缩小,教育资助体系更加完善,学有所助受惠面更加普遍,广大群众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更加公平。

  ——管理体制机制更具活力。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公共教育投入机制更趋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加快推进,政府依法管理和学校自主办学的协调机制不断健全。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教育公共管理更加规范和普遍。

  ——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均衡。灾区学校建设成效显著,发展后劲充足;牧区学校发展瓶颈不断打破,德育工作实效明显提升;农区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家长学生普遍满意。县域教育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全州教育逐步从县域内均衡向整体协调发展迈进。汶川、理县、茂县、九寨沟等县学校充分利用灾后重建成果,深化学校管理,妥善解决义务教育择校难题,把灾区建设成为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的示范区、教育改革发展的示范区和人民满意教育的示范区。马尔康、金川等县加快教育崛起步伐,加大教育创新,发挥中心辐射带动作用,优质高中教育吸引力明显增强,打造基础教育新高地。阿坝、若尔盖、红原、壤塘等县着力双语教学科学发展,奠定双语教育发展空间,建成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的模范区和双语教学优质发展的模范区。

  ——中心辐射作用更加凸显。全州学校基础设施条件、教育信息化水平、高学历教师比例、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业成绩、教育教学效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位居西部同类市州前列。州内外教育交流合作更加普遍深入,长效机制建立更加规范具体,在全省、全国教育改革发展实验项目中发挥了一定作用,教育服务藏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五)战略主题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着力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健康快乐发展。

  ——坚持德育为先。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创新方式和方法,把德育教育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融入各级各类教育,融入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摆在首要地位,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精神。大力开展民族团结、国情省情州情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培养学生感恩奋进、关心他人、服务社会、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法制教育,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和健全人格教育,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和遵纪守法意识,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构建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建立教学、实践和环境三位一体的德育实施框架,强化青少年教育的道德实践环节。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

  ——坚持能力为重。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大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重视学生实践教育,在让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同时,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增强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坚持全面发展。切实将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相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思想,广泛开展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校内外体育活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加强文化艺术教育和科学实践活动,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加强感恩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安全教育、国防教育。

▼2010-2020年全州教育发展主要指标

主要指标项目

2010年

2015年

2020年

指标属性

1.全州学前一年教育入园(班)率(%)

58%

90%

95%

预期性

2.全州学前二年教育入园(班)率(%)

24%

70%

90%

预期性

3.全州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班)率(%)

16%

55%

75%

预期性

4.全州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78%

92%

98%

预期性

5. 特殊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

62%

75%

90%

预期性

6.全州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

45.5%

75%

90%

预期性

7.全州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例

6:4

5.5:4.5

1:1

预期性

8.全州普通高中校均办学规模(人)

779

800

900

预期性

9.全州职业学校校均办学规模(人)

719

820

950

预期性

10.全州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30%

35%

40%

预期性

11.全州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参与(万人次)

8.4

10.9

15

预期性

12.办学条件达标中小学比例(%)

50%

75%

90%

预期性

13.全州普通高中研究生学历教师比例(%)

1%

5%

15%

预期性

14.全州初中本科以上学历教师比例(%)

55%

80%

95%

预期性

15.全州小学专科以上学历教师比例(%)

83%

90%

95%

预期性

16.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

11.5

13

预期性

17. 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6.5

7

8.0

预期性

注:﹡含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含高等职业教育学生。 

第二部分  主要任务

第三章 加快基础教育发展

  (六)加快学前教育发展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15年,学前两年教育儿童入园率达到70%,2020年达到90%。重视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和牧区双语学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完善幼儿园课程建设,科学制定、实施《阿坝州学前教育指导纲要》,规范办园行为,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建立州级优质幼儿园创建方案和评估细则。到2015年,州级优质幼儿园比例达到50%,2020年,州级优质幼儿园比例达到70%。力争每一个县建设1所以上省级示范幼儿园。

  (七)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验区改革,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学生等资源。加强教师交流和教育教学联校、联片管理,着力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切实缩小校际办学差距。适度超前改造县城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基础设施,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加宽松的校园校舍环境。逐步解决义务教育后参加当地高中升学考试的问题。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加快缩小城乡差距。汶川、理县、茂县、九寨沟等有条件的地区2014年左右实现基本均衡、其他地区2020年实现均衡发展,州级示范(标准化管理)学校比例达到90%以上。

  (八)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2012—2014年,汶川、理县、茂县、九寨沟等县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85%以上。推进普通高中集中办学,同时在州内中心地带建设1—2所高标准寄宿制高中,拉开高中教育空间骨架,扩充高中教育资源。加强对经济薄弱县高中教育的扶持,缩小各县高中教育差距。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支持和鼓励民办高中教育。到2020年,城乡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建成2—3所全省有一定有影响力的高中教育名校。

  (九)完善特殊教育体系

  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到2020年,全州建成4所特殊教育学校,逐步实现特殊教育盲、聋分校和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分校。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接收残疾人入学,不断扩大随班就读规模。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鼓励和支持接收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为残疾学生创造学习生活条件。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逐步实施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创造条件,促使残疾学生顺利就业。

第四章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十)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与我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学校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推行“订单式”培养,实行“菜单式”教学,优化专业设置,强化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实用性。加强职业学校与我州工业园区的合作。到2020年,职业院校办学实力明显提升,职业教育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学生就业良好,学校社会服务能力突出。

  (十一)加强职业教育统筹管理和资源整合

  打破部门、条块分割和分散管理,理顺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建立教育部门主管、其他部门配合、行业企业参与的中等职业学校管理体制,强化统一管理和部门配合。推动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和重组,做大做强阿坝地方职业教育资源。加强对普通高中招生的宏观调控,促进职普教育均衡发展。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落实“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为职业教育学生就业提供服务。适应我州旅游、水电、光电、土木工程、特色农业、现代畜牧、民族艺术等产业发展需要,超前设置一批适应我州发展的专业,为未来产业发展超前培养一批技能型人才。

  (十二)加快推进面向农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

  加强州级政府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责任,强化资源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合作、“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等部门结合,指导各县办好职教中心。鼓励县级职教中心积极支持规模农业,大力发展实施特色农业、现代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现代畜牧业、农畜产品、中草药加工、唐卡、羌绣及农村服务业等特色专业。加大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技术培训的比重,广泛开展现代农牧业技术培训和技能认证,将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紧密结合起来,在培养新型农牧民中增强职业学校的办学活力。

  (十三)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落实职业教育支持政策,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拓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院校的渠道。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鼓励行业、企业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鼓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技能培训,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逐步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

第五章  提高高等院校办学质量

  (十四)实现阿坝师专发展新跨越

  抢抓灾后重建机遇,以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关键,以增强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为重点,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以提升办学层次和教学质量为核心,大力支持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积极发展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提升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积极促成学校专升本,实现高校建设新跨越。

  (十五)实现高职学院建设新突破

  围绕藏区发展战略和阿坝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统筹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各项保障,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层次,瞄准“中职”升格“高职”,立足地方实际和特色,学校要加快建立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把教学、科研、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加大“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高技术人才培养质量,力争在教育教学、社会服务、成果转化等方面提高水平,提升层次,实现高职学院建设新突破。

  (十六)大力支持发展电大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充分发挥自学考试、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在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模式。推进成人高等教育“宽进严出”制度的建立,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开放程度。推进自学考试制度改革,改革考试内容,完善考试功能,各类考试年均报考数保持在10万人次,各类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年均报考数保持在5000人以上。加快阿坝广播电视大学的改革与发展,把阿坝电大建设成为全国民族自治州电大中的一流学校。

第六章  规范双语教育教学体系

  (十七)切实提高各学段双语教育水平

  大力普及学前双语教育,学前教育普及以国家通用语言和本民族语言教学并重的学前双语教育,2015年基本普及学前两年双语教育。积极支持牧区兴办双语幼儿园或学前班。加大义务教育阶段双语学生素质教育力度,完善双语教育评价机制。健全双语教学的教材及教辅体系。倡导双语高中向特色化、多样化方向发展,提升双语教育质量和育人水平。切实加强各个学段汉语教学水平,积极营造校内汉语环境,提高汉语教学质量,到2020年使牧区学生达到教育部颁布的《中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十八)深化牧区学校教学改革和管理

  以寄宿制学校建设为重点,认真开展牧区教育教学科研,积极优化牧区教育发展的措施和办法,力争牧区教育达到全州平均水平。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推进双语教学中重视本民族语文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课时和教学质量。加强双语教育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积极探索建立双语教育标准体系、课程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和督导评估机制,鼓励学校积极开展双语教育的改革试验,提高教学质量。

  (十九)举办好异地双语民族班

  为让牧区县双语学生享受到灾后重建后的优质教育资源,培养更多的双语人才,继续招收阿坝、若尔盖、红原、壤塘等县的双语小学毕业生到茂县、汶川就读藏汉双语初中班。到2012年,异地双语“民族班”初中办学规模达到3000人。着力加强“民族班”常规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20年,全州双语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汉语教学明显加强,双语模式与普通模式全面接轨,符合我州教育实际的双语教学体系基本建立。

  (二十)开展“双同·感恩报国”专题教育

  深入开展“与党同心,与社会主义同向”感恩报国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感恩奋进教育、法制教育为主题,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形成“内容新、形式多、渠道宽、有实效”的学校德育工作新格局。

第七章  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二十一)倡导全民学习、全民读书

  营造全社会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倡导每一位公民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使读书成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修订学习型组织创建标准和要求,以党政机关为龙头,以各级各类学校和科研院所为示范,以社区、村组(寨)为依托,发挥民间组织作用。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办好办活“农家书屋”,让全民读书之风吹遍阿坝大地。在读书中建设学习型机关、打造学习型团队,在读书中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村寨)、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让“书香阿坝”散发知识的芳香。到2020年,初步形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二十二)大力发展非学历成人继续教育

  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创业培训,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培训,努力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更多的职业技能培训机会,提高农牧民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充分发挥企业行业、科研院所优势,加大企事业单位职工培训。加快发展老年教育。

  (二十三)建立继续教育督评体系

  完善成人教育机构资格认定、质量评估、证书登记、考试考核等综合评价制度体系。加强行政机构对成人培训机构的监督,规范和约束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成人教育办学行为。

第八章  实施教育软实力提升计划

  (二十四)名教师、名校长、名学校建设计划

  州、县要创造条件搭建“教坛新秀—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教书育人名师—特级教师”的教师专业成长五级阶梯,大力培养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和学科建设领军人物。完善“全体学校—特色学校—优质学校—知名学校”推进机制。2011年,州级评选100名优秀校长和教师作为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确定50所学校作为知名学校创建对象。建立“名师、名校长”培训基地,有序开展系统培训。设立名教师、名校长、名学校工程专项奖励资金,各级政府定期组织评价,进行命名表彰。到2020年,培育在全州范围内有示范引领作用、在全省乃至全国有知名度的名校长20名、知名教师100名、知名学校50所。

  (二十五)学校标准化管理达标计划

  修订、出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学校标准化管理实施细则》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学校标准化管理评估细则》。加大学校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力度,建立适应现代学校发展的规划、制度、保障、实施和评估体系,促使学校管理规范化发展,以管理规范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每两年对全州学校进行一次动态达标验收。到2015年,全州50%的学校达标;到2020年,全州90%以上的学校达标。

  (二十六)师生专业化素质提升计划

  完善中小学、中职学校、幼儿园校(园)长、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改革培养培训模式,实施每五年一周期的校长、教师全员培训。结合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实施教育名家培养计划。依托行业企业和高校,加强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完善定期培训和社会实践制度。推行教师教书育人专业能力综合评估,开展“假期集中学习”、“百名校长大练兵,千名教师大比武”活动,每年举办教师特长能力素质大展演活动,促进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合格公民”为基础,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制定学生综合素质多元评价办法,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开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各类竞赛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二十七)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

  结合国家藏区教育支持政策,深入实施四川省第二个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加大对牧区教育扶持力度。重点支持幼儿园到高中阶段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乡镇教师工作周转用房建设、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设施设备、现代远程教育、师资培训、双语教学教材建设,推进我州教育均衡发展。

  (二十八)地震灾区中小学教育提升计划

  以提高教育质量与管理水平为重点,全面提升灾区中小学办学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灾区学校教育设施设备的管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作用。加强灾区学校校长培训,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安全教育。充分利用灾区历史文化特色资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灾区中小学对口交流和帮教支教制度,巩固和完善对口支援长效机制,加强与对口援建省市教育交流合作。

  (二十九)民族地区“9+3”免费教育计划

  抓好“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9+3’免费”国家改革试点项目,加大“9+3”免费职业教育宣传力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9+3”职业教育的认同感。深入推进“9+3”免费教育计划,加强与“9+3”免费教育计划实施学校的联系沟通,强化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探索藏区人才培养科学模式。建立和完善确保我州“9+3”学生健康成长的管理、教育和后勤保障等长效机制,改革和完善学生录取机制,深化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提高学生就业技能,促使学生顺利就业。办好我州职业学校,力争将我州职业院校纳入“9+3”免费教育计划实施学校范围,促进我州职业教育整体提升。

  (三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计划

  认真落实国家各项资助政策,建立和完善国家、社会(企业)、学校三位一体,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全覆盖的教育资助体系。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和工作机构,建立涵盖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资助体系。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逐步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健全普通高中学生和特教学生助学体系。确保每一学段的每位学生不因家庭经济贫困而失学。

  (三十一)教育交流合作推进计划

  加大教育对外宣传,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全面推进各级各类学校与省内外发达地区的合作交流,以教育开放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培养开放性人才。加强与周边省、(市、州)区域合作交流。积极探索灾区与援建省(市)教育合作交流的长效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消化吸收州外先进的办学模式、优秀教材和课程资源,推动观念更新和教育创新。鼓励办好州内外合作学校和一批州内外合作办学项目。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实施校长和骨干教师州外培训工程。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加强与州外学校合作办学,引导州内外合作办学向高层次、规范化方向发展。

第九章  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三十二)公办幼儿园建设工程

  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着力加强城镇公办幼儿园建设,扩建、改建现有公办幼儿园,合理规划,加大投入,新建一批公办幼儿园,逐步解决城镇幼儿园资源严重不足问题。充分利用办学布局结构调整后富余的校舍和社会资源举办农村学前教育。到2015年,确保全州每一个人口较为集中的中心乡镇有1所公办幼儿园。

  (三十三)标准化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工程

  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现全州中小学校舍安全达标。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改造薄弱学校,按新课程要求完善全州中学实验设备,逐步使全州中小学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校舍面积、教学仪器配备、图书、体育场和绿化美化面积等指标达到国家标准。继续深入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全面提升寄宿制学校综合水平。打造一批管理规范、质量一流、州内外知名的寄宿制示范学校。

  (三十四)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工程

  全面改造独立高中基础设施,使全部独立高中办学条件达到省级示范性高中标准。提升现有高中办学水平,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进多样化办学,提高教育质量,形成办学特色,建设一批在全省有影响的特色普通高中。加强高中教师培养培训,提高研究生学历教师比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到2020年,全州所有普通高中办学条件达到国家标准,力争建成1所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2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4所州级特色普通高中。

  (三十五)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支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和优质特色校建设。创建10个左右新能源、新材料和循环经济培训专业,建成一批在全省有影响力的特色优势专业和精品课程,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覆盖一二三类产业。中等职业学校与相关行业企业普遍建立稳定的合作办学和用工招聘关系,建成覆盖主要行业和职业的培训认证体系,年培训认证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聘任(聘用)一大批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专兼职教师。到2020年,州属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全部达到省级合格标准,全州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35%、兼职教师比例提高到20%。

  (三十六)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

  实施国家、省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新建特殊教育学校2所,改、扩建特殊教育学校2所。配齐特殊教育师资,强化专业准入和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落实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加大特殊教育投入力度。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逐步实施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鼓励和支持接收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为残疾学生创造学习生活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将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纳入培训计划,提高专业水平和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在教师评优表彰中提高特殊教教师比例。

  (三十七)双语师培基地建设工程

  提升教师教育、培训的基础保障能力,按照信息化、现代化、专业化的标准,新建1个适应我州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双语师资培训基地(中心)。加强师资培训基地的相关配套建设和发展能力建设。力争将阿坝州双语师资培训基地建设成为起点高、功能多、承配能力强、辐射带动能力突出的民族地区一流的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三十八)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

  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对民族教育跨越发展的决定性影响,以信息化带动民族教育现代化,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城镇建设整体战略。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探索网络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立全州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积累基础资料,掌握总体状况,加强动态监测,提高管理效率。加大对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培训。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实现“班班通、堂堂用”,远程教育、网络教学、数字化校园全面普及,教育内容、手段和方法实现现代化。

  (三十九)阿坝师专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培育一批适应需要、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质量优异、水平领先的学科、专业。建设一批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和双语示范课程。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资助建设一批优秀教材。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全面完成灾后重建,推进藏汉双语预科教育基地建设。

  (四十)“园丁家园”建设工程

  编制全州教师职工住房总体规划,利用国家、省、州政策,大力加强教师工作周转房建设。相对集中建设5000套工作周转房,使广大教职员工安居乐业。到2015年,全面解决校园内住宅挤占教育用地和教师住房困难问题。

第三部分  体制改革

第十章  创新人才培养体制

  (四十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系统培养观念,面向全体学生,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各种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加强校外教育,办好办活青少年活动中心(场所)。坚持学科建设与重点产业发展相结合、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数量与质量相结合,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四十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满足国家新课程方案的实施需要,全面建设促进学校主动发展、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建立普通高中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帮助学校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基本满足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需求。开发实践课程、活动课程,完善科技实践、社会实践等环节,增强实验、实习、实训的实效。建立覆盖全州的社会实践基地,促进学生经常化、多样化地就近参加社会实践。严格执行课时计划和课程标准,减少课时总量,降低过高的课程要求。控制作业量和考试难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积极探索建立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全面规划和建设青少年校外实践基地和活动中心,推动校外活动中心延伸到乡镇和社区。

  (四十三)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改革

    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鼓励、支持普通高中立足学校历史、传统和优势,经过提炼和打造,形成各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学校文化,推进学校办学模式、育人方式、教学方法等的多样化和特色化,促使全州每一所高中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互相渗透,加强普通高中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发展普职融合的综合高中,为学生学习提供多元选择的机会。中等职业学校加强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实施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培养模式。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完善职业教育专业标准,促进人才培养有机衔接。完善职教评价体系,改革学生学业评价制度,引导学业评价向就业导向和社会评价转化。

第十一章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四十四)完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

  落实《义务教育法》关于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规定,理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州上集中力量办好高中阶段教育,并加强对县级高中阶段教育的统筹协调,加大州级政府对县办教育扶持力度。注重发挥乡镇在参与和支持基础教育中的作用。完善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监测体系。加快专业教育服务机构建设,大力推进管、办、评分离。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在建设一批寄宿制学校的基础上,逐步实行集中化办学。实行高、初中分离办学,基本形成以高、初中独立办学为主,完全中学为辅的中学办学格局。

  (四十五)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

  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创新发展,建设一定数量的高水平民办学校。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州、县财政设立专项资金,资助民办学校。建立民办教育服务平台体系,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加强对民办教育的评估,促进民办学校规范办学。将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作为民办教育发展的重点,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举办高中学校和幼儿园,扩大全州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资源总量。

  (四十六)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健全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健全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构建校长负责、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参与管理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不断提升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水平。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合作办学、服务社区等方面的自主权,健全现代职业学校制度。

  (四十七)开展扩大办学自主权改革试点

  政府及其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扩大普通高中及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合作办学、服务社区等方面的自主权限,逐步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机制。建设“精简、高效”的学校管理机构,完善校务公开制度,提高办学效率。

  (四十八)加强民族教育科研创新

  提高对教育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完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机制,加强专业教育科研队伍建设。加强阿坝民族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深入教育教学和管理一线,强化课程意识,大力推行校本教研、个人课题教研和网络教研。加强教育科学规划和课题研究指导工作,建设一批教育科研基地学校和示范性教研室,努力打造具有民族教育特色的教育科研品牌。建立覆盖全州的教育科研网络交流平台,加强教育科研信息交流和宣传,不断提升阿坝教育科研形象。

  (四十九)强化教育管理制度创新

  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免试就近入学制度。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完善免试、就近入学的具体办法,公开学区划分、招生名额、招生规则和招生结果,促使公办学校学区划分科学合理。充分发挥综合素质评价在高中录取中的作用,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招生比例,进一步扩大示范高中招生计划均衡分配到初中学校的比例,实行指标到校,分校录取。中等职业学校实行自主招生和根据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及综合素质评价注册入学。

  (五十)建立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

  创新评价制度,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为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发挥正确导向作用。制订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及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建立我州统一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强化反馈、指导和服务功能。建立牧区学校学生汉语水平测试评估体系。健全教育督导机构、教科研人员和校长听课、评课制度,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督查与指导。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第十二章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五十一)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教师应当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加强教师政治教育、法律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让广大教师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和教育观。加强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建设,不断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完善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教师业绩评价机制,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笃学、自尊自律的教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恪守育人道德,弘扬优良教风。建立教育教学不端行为监督、查处机制。坚持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用、评优评先的首要依据,在教师管理和评价中实施“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

  (五十二)提高教师素质和业务水平

  优化教师教育布局结构,择优确定并重点建设教师教育基地,构建职前职后教育贯通、学历非学历教育并举,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形成开放性、多样化、高水平的教师教育新格局。以提升业务素质和学历层次为重点,着力加强农村教师和校长培训,对农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实行订单式培养或培训。每五年对全州教师进行一轮全员培训。到2020年,全州高中教育学校研究生学历教师比例达到15%,义务教育阶段本科以上学历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加强班主任和少先大队辅导员培训。加快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五十三)着力打造教育教学专家团队

  倡导教育家办学,鼓励教师和校长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教育规律,改革教育方式,创新教育实践与理论,努力成为创新型的教育教学专家。鼓励学校广泛设立名师工作室,吸纳本学科教师参与,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五至十年的努力,全州要涌现出若干名社会广泛认可、成绩卓著的教育教学名家、学科专业带头人和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优秀教师团队。实施民族教育家培养工程,选拔一批特级教师和优秀校长进行重点培养,使其成长为在州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民族教育专家。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关键内容,设立教学质量成果奖,奖励在教学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各级各类教师。

  (五十四)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

  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实施中小学教师工资增长计划,切实依法保证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高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增长。改革学校用人和分配机制,实施绩效工资制度,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设立财政专项经费,对在边远山区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专项补助。实施“园丁家园”工程,切实解决中小学教师住房困难。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

  (五十五)健全教师岗位管理制度

  完善教师准入制度和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岗前培训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科学核定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适应城乡一体化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及小班化教学改革的需要。按照省制定的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幼儿园和特殊教育学校编制标准科学核定编制。创新人事管理和薪酬分配方式,加强学校岗位管理,对教师实行分类聘用、分类管理和分类考评,建立健全教师科学转岗和退出机制。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促进校长专业化,推行校长职级制。配齐、配强中小学宿舍、食堂、保安等后勤管理工作人员。

第十三章 加大经费投入和经费管理

  (五十六)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

  经费投入是教育优先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州、县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项收入,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严格落实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3%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专项用于教育事业。根据国家办学标准和教育事业发展需要,逐步提高全州中小学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到2015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入,解决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公共财政的保障水平,落实国家、省《规划纲要》要求,到2012年,按可比口径计算的全州各级各类财政性教育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合计的比例要确保超过18%,以后年度要随着财力的增长逐步提高。

  (五十七)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财政和社会性投入

  中央、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扶持资金是我州教育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争取和不断扩大中央、省级财政对我州各级各类教育投入的比例。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落实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出资办学,有效增加教育资源供给总量。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落实个人教育捐赠支出在所得税前全额扣除政策。积极开拓金融、信贷、教育服务、科技开发等筹措教育经费的途径。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培养成本、群众承受能力和省政府政策,及时调整非义务教育学费标准。加强对外开放,积极争取国际教育投入。

  (五十八)建立教育资助全覆盖机制

  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改善中小学学生营养状况。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落实国家政策,全州中等职业学校所有涉农专业和家庭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均要得到助学补助,逐步向免费中等职业教育目标迈进。根据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和发展情况,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积极争取国家对西部地区贫困学生的教育资助项目。建立健全社会慈善机构和民间资金用于教育资助的工作体系,扩大民间资助规模。成立州、县两级学生资助中心。重视发挥各类教育基金会在扩大教育资助中的积极作用。

  (五十九)加强经费监督管理

  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加强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完善经费使用内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经费使用监督,实施财务预算公开,强化重大项目建设和经费使用全过程审计,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建立并不断完善教育经费基础信息库,提升经费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使用管理。坚持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学校。

第十四章  推进依法治教

  (六十)完善教育自治法规和措施

  根据国家、四川省法律法规,结合阿坝州实际,加快制定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等配套制度,适时修订或制定继续教育、双语教育、教育督导等其它方面的行政规范和政策措施。充分利用自治州优势,开展适合民族特点的教育条例制定工作。制定、出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教育条例》。基本形成与国家教育法律法规配套,符合阿坝实际的教育法规和政策体系。

  (六十一)完善教育保障的监督机制

  州、县政府每年依法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报告教育经费预算、决算情况,政府教育经费增长达不到法定增长要求的,要限期补足,并对政府主要负责人进行问责。将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比例列入政府任期目标,由组织、教育、财政、审计和监察等部门联合进行督查,将落实情况作为政绩考核和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建立教育投入年度公告制度,由教育、财政、统计、审计部门共同向社会定期公布政府教育投入情况,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建立教育经费基础信息数据库,提升经费管理信息化水平。

  (六十二)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加大教育行政执法力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督促各级政府要依法履行教育职责,及时查处各类教育违规违法行为。坚持依法办学、从严治校。依法维护学校、学生、教师、校长和举办者的权益。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管理。坚持勤俭办学,建设节约型学校。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第十五章  加强组织领导

  (六十三)加强和改进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作为重要战略任务,摆上议事日程。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要把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各级政府要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教育工作情况。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扩大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的知情权、参与度。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

  (六十四)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充分发挥学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在优秀青年教师、优秀学生和高职称高学历人群中发展党员工作,重视加强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工作。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坚持以党内民主促进校园民主,推进校务公开,加强群众监督,充分调动党外人士的积极性。

  (六十五)着力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

  深入开展“平安、文明、绿色、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强化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大人防、物防、技防和校园警务室建设投入。规范课堂、讲座、图书、出版和网络等管理,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和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完善公安、教育、工商、卫生等部门经常性的联合执法协调机制,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和司法联动保护体系,为青少年身心健康创造良好环境,坚决消除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不和谐因素。加强教育信访工作,认真倾听师生的意见和呼声,关心并积极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及时化解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实    施

  《规划纲要》是指导阿坝州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要性文件。必须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完善监督考核,有效推进《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和组织实施。

  落实实施责任。贯彻实施《规划纲要》,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责任。各县要围绕《规划纲要》确定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体制改革、重大措施和项目等,提出本县实施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尽快出台实施,建立规划纲要实施监测评估和跟踪检查机制。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本校实施方案和措施,加快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广泛宣传动员。做好《规划纲要》及相关信息的公开工作。面向社会、面向广大农牧民广泛宣传规划,让更多的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新闻媒体要广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广泛宣传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才强州的重要性、紧迫性,广泛宣传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和主要内容,动员全州上下进一步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为规划纲要的实施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建立评估制度。《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指标要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规划纲要》实施后,围绕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要组织开展监测评估和跟踪检查,全面分析检查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各县各部门落实情况通过教育督导报告等形式定期公布。根据实施情况和社会各方面反馈情况,实行表彰奖励和劝诫问责制度。

名词解释

  “一强一地两区”: 阿坝州委九届十二次全会提出了“十二五”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明确到2015年左右全面建成“一强一地两区”,即全州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建成国际旅游目的地,成为资源开发和转化的先进地区,成为民族团结、稳定和富裕的模范区。

  教育优先发展: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要做到“三个优先”,即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具体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

  高中阶段教育:指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毛入学率:指某学年度某级教育在校生数占相应学龄人口总数比例,标志教育相对规模和教育机会,是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留守学生:就是父母在外工作,而不得不把子女留在家里,委托他人监护的中小学生。

  终身教育体系:指教育系统和社会机构为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参与有组织学习机会的教育制度安排和网络体系。

  继续教育:是面向初始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所进行的教育与培训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各种学历和非学历的教育与培训,以及职业导向和非职业导向的教育和培训。

  学习型社会:是指在信息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与知识的急剧增长,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创新的频率加快,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提高,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增加,学习成为个人、组织,以及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主要指标根据学校办班规模(6-36班),小学:生均用地面积农村20-34㎡,城市24.29-32.58㎡;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农村5.66-7.85㎡,城市5.2-6.8㎡;生均仪器设备达到农村1595元、城市1975元。中学:生均用地面积农村25-30㎡,城市26.31-34.47㎡;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农村6.66-7.8㎡,城市6.4-7.9㎡;生均仪器设备达到农村1963元、城市2258元。教师配备师生比小学1:22.4,初中1:17.2,教师学历达标率达95%以上。

  “双师型”教师:指职业学校的教师一要有“双证”,既具有工程师、工艺师等技术职务证书的人员,又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并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二是有“双能力”,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这样的教师就是“双师型”教师。

  “订单式”培养:订单式培养也叫“人才定做”。它是指职业学校或者培训机构,针对单个用人单位需求人数较少,岗位较分散的实际,自行开发并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同意后组织明确就业岗位去向的技能培训;用人单位也可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提出用工需求,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有计划地委托职业学校或培训机构根据用人单位用工需求组织实施。经考核鉴定后,用人单位与符合补贴条件的培训对象签订就业合同。

  “菜单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针对市场和行业的需求开展教学,其目的在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是顺应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趋势。“菜单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主要包括:前期市场和行业调研阶段、试点探索阶段和评估与教学实施阶段。

  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我国《教育法》第五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这项规定被通俗地称为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

  数字化校园: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班班通、堂堂用:指每个班都完成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每个教师都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教育费附加:是以单位和个人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的税额为依据征收的一种附加费,目前按3%计征。教育费附加作为专项收入,由教育部门统筹安排使用。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为发展地方教育事业,根据《教育法》第五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还开征了“用于教育的地方附加费”。

  现代学校制度: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和规则的学校体系及制度安排。一般包括学校、政府和社会关系的合理界定,明晰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教职工和学生合法权益的保障机制等几个方面。

  教育督导制度:是《教育法》规定的我国基本教育制度之一,指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教育方针、政策,对所辖区域内教育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指导、评估的制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