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基本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07-01-24 16时01分
字体:
访问量:12
分享到: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6年1月12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次会议批准

 

序  言

  “十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阿坝州经济发展最快、运行质量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在省委、省政府和州委的领导下,在州人大、州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州人民政府动员和组织全州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始终坚持发展不动摇,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民族团结不断巩固,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为制定和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上。

  阿坝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规划。本纲要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共四川省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和《中共阿坝州委关于制定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编制,是阿坝州“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第一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第一节“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质量逐年提高。全州地区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增速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5年,GDP完成75.2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目标的129.9%,比“九五”末期增长86.14%,年均增速达13.2%,比“九五”时期提高了6.5个百分点;人均GDP由2000年的4258元增加到8488元,超出“十五”计划目标2044元。培育壮大了旅游主导产业和水电支柱产业,推进了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特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9.2:32.4:38.4调整为19.6:40.8:39.6;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经济效益和质量逐年提高,地方财力显著增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7亿元,比“九五”期末同口径增加4.2亿元,增长266.8%。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最快、运行质量最好的时期。

  ——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基础条件显著改善。我们抓住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优化投资结构,加强对生态、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0.1亿元,是“九五”时期的4.2倍,年均增长33.5%。建成了福堂电站、鹧鸪山隧道、九寨黄龙机场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实施完成了农网改造、通县油路、农村通信等一批“民心工程”。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草原恢复与建设、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工程,生态得到有效恢复重建。基础设施极大改善,促进了发展条件和环境的进一步优化。

  ——改革开放取得实效,发展活力持续增强。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基本完成了国有企业改制。大力实施“三让三引”开放政策,增强了引资实效,提高了开放水平。教育、科技、人事制度等各项改革顺利推进,激活了发展活力。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9.3%,高出GDP年均增速6.1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26.2%提高到34.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1%。切实改善了城乡二元结构,城镇化率达27.9%,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高出“十五”计划目标5.3%。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科教兴州”战略取得新成绩,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率先在全省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了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85.7%,高出“十五”目标30个百分点。加大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力度,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计划生育率由2000年的96.8%提高到97.8%,人口自然增长率由2000年的7.9‰下降到5.2‰。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和承办阿坝州建州50周年庆典、第二届四川省旅游发展大会、四川省第12届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等大型活动,提高了阿坝州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就业再就业取得新成绩,全州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大力实施 “五大扶贫工程”,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解决了6.9万余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善了4.5万余低收入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农牧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上学、就医、饮水等实际困难得到有效缓解。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191元增加到2005年的1881元,高出“十五”计划目标300元,年均增长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830元。

专栏1  十五计划完成情况

指标

2000年

实际

十五

目标

2005年

实际

十五年均增长(%)

全州生产总值(亿元)

35.3

58

75.2

13.2

人均生产总值(元)

4258

6444

8488

14.8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1.9

3.4

5.7

24.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7.7

 

78.2

34.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8.9

 

16.5

13.1

外贸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404

1000

765

13.6

城镇化率(%)

18.7

22.6

27.9

1.84

公路通车里程(公里)

5032

 

6182

4.2

其中:高等级公路通车里程(公里)

 

 

4.3

 

电力总装机容量(万千瓦)

105

200

240

18

普九人口覆盖率(%)

37.3

55

85.7

9.68

全州总人口(万人)

82.9

90以内

85.08

5.15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元)

1191

1580

1881

9.6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平方米)

10.97

27以上

23.6

16.6

城镇登记失业率(%)

3.9

5以内

4.1

0.04

森林覆盖率(%)

22.21

26.6

22.8

0.12

5年累计退耕还林还草(万亩)

23

73

68.3

24.3


  注:1.表中生产总值是当年价,年均增长按2000年可比价计算。

    2.人均指标、城镇化率按常住人口计算。

第二节“十一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我州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步入快车道,2006——2010年期间,将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发展潜力巨大,与此同时,改革和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已经逐渐显现,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发展的机遇。本世纪前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央统筹区域发展,扩大内需,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我州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宏观环境和政策支持。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国家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以及西电东送,为建设最优水电工业区提供了广阔平台。东部沿海地区部分产业开始向内地转移,为我州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带来良机。旅游消费需求不断扩大,为我们拓展旅游经济,打造最大的国际旅游精品区提供了广阔市场和强有力支撑。国家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投入力度,为我州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推进高载能企业技术改造、发展循环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新机遇。

  ——面临的挑战。我州经济总量仍然很低,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县域城乡间发展不平衡,投融资环境尚需改善,工业化、城镇化任务艰巨,“三农”问题突出。发展中资源环境约束逐渐加剧,产业规模小、产品市场小、投资总量小;基础设施弱、政策带动弱、生态脆弱;科技含量低、集约化程度低、农牧民收入低、消费水平低等“三小、三弱、四低”问题仍是制约经济结构调整、左右经济运行质量和综合实力的根本性问题。

  “十一五”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用发展解决发展不足的问题,用改革解决改革不到位的问题,突出重点,集中力量突破发展中带全局性的难点问题和薄弱环节,开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三节    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阿坝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不断改善各族人民群众生活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按照省委“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要求,围绕建设全国藏区第一州目标,坚持“生态立州、科教兴州、农牧稳州、工业强州、旅游富州、文化扬州、依法治州、稳定安州”总体工作思路和“一体两翼”经济发展战略,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建设生态阿坝、富裕阿坝、魅力阿坝、和谐阿坝,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为建设惠及全州各族人民的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更加注重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更新发展观念,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思路,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速度与质量、结构与效益的有机统一。

  ——更加注重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居民帮助农民,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发展现代农业,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农村人口战略转移。坚持因地制宜、优势互补,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培育特色产业,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特色经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消费市场,促进三次产业良性互动,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更加注重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坚持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环节,实施科教兴州、人才强州战略,创新体制机制,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原始创新,倡导集成创新,支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大力引进和推广先进实用技术。

   ——更加注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推进各项改革,以更大的力度不断破除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大开放促大发展,实行对内对外开放并举,“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高开放水平,增强开放实效。

   ——更加注重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健全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障,推动社会公平,建设民主法制,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第四节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是:以进入工业化中期为目标,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按照总体目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保持在11%以上,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130亿元以上,力争提前两年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5万元,折合1800美元。力争万元生产总值能耗2010年比“十五”末期降低20%。财政收入增长速度高于生产总值增长速度1~2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15:45:40。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到2010年,民营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加快城镇化步伐,201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35%左右,赶上当年全省平均水平。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繁荣民族文化,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人口有效覆盖率,大力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总人口控制在90万人以内。

  ——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和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工程,加快草地沙化治理和干旱河谷治理步伐, 2010年林草覆盖率达到76%。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城镇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保持95%以上,主要流域出境断面水质保持Ⅲ类标准。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就业水平明显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专栏2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指标

2005年

实际

2010年

目标

十一五年均增长(%)

指标属性

全州生产总值(亿元)

75.2

130

11

预期性

人均生产总值(元)

8488

15000

12

预期性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5.7

10.5

13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78.2

157

15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6.5

28

11

预期性

外贸出口总额(万美元)

600

700

3

预期性

城镇化率(%)

27.9

35

1.42

预期性

非公有制经济比重(%)

34.2

50

3.16

预期性

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6

6.4

1.3

预期性

全州总人口(万人)

85.08

88.5

7.87

约束性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7830

10478

6

预期性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元)

1881

2894

9

预期性

城镇登计失业率(%)

4.1

4.5

0.08

预期性

森林覆盖率(%)

22.8

25

0.44

预期性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

 

约束性

主要流域出境断面水质

 

约束性

工业重复用水率(%)

22.95

80

11.41

预期性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35.6

80

8.88

预期性

  注:1.表中生产总值是当年价,年均增长按可比价计算。

    2.人均指标、城镇化率按常住人口计算。

第三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五节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州、县财政用于农业生产性支出要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长,每年不低于30%,确保各项支农资金的按时足额到位,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按照“山上往山下靠、小村往大村靠、农村往城镇靠”的思路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搞好乡村建设规划,促进生产要素集聚,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以项目吸引资金和龙头企业,培育统筹城乡的产业支撑体系,推进产业化经营,扩大农民就业,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的机制。整合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建设农民工培训基地,加大农民工的培训和劳务输出力度,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牧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第六节  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

  ——发展牦牛经济。以阿坝青藏高原牦牛经济园区为依托,建设红原、若尔盖、阿坝、壤塘、松潘核心示范区,带动全州畜牧业经济的发展,辐射周边地区和整个青藏高原,建设最大的牦牛产品加工区。加快科技示范园和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牦牛加工区的地域辐射功能和产业带动作用,真正带富一方牧民。充分挖掘和利用好皮、毛、肉、奶、骨、血资源,培育多极产业,实行多种经营,努力延伸产业链。实现年加工鲜奶5万吨,肉产品5万吨,加工产值占畜牧业产值25%以上的目标。

  ——发展特色农业。大力推行“基地+农户+公司”的生产经营模式,实现农牧业供产销一条龙发展。突出培育和发展市场潜力大、加工层次深、科技含量高、高效无污染的企业。对牛羊肉、葡萄酒、中药材、豆薯加工等现有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行挖潜、改造和扩建,把现有优势企业做强做大,力争培育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龙头企业2户。因地制宜,打造青稞、水果、蔬菜、干果、豆薯五个大宗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道地中药材、生态茶叶、山野菜、高原低温食用菌、沙棘五个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及牦牛奶、牦牛肉、优质绵羊肉、优质肉羊肉牛、优质生猪五大畜牧商品生产基地。到2010年,力争建成特色农牧产品生产基地200万亩以上。形成优质葡萄产业带,中药材、青稞豆薯特色产业经济带,优质特色干果产业带,特色水果产业带,无公害反季节蔬菜产业带,特色畜牧业产业带,建设最优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区。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及信息网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畜牧业,保护好天然草原,搞好饲草基地建设,努力建设最佳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区。建设领先的牦牛绿色养殖示范区和30万头生猪基地。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整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管理和服务机构建设力度,切实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及其产品的申报、管理和认证工作,推进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十一五”末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达到60%以上,优质产品率、无公害产品占有率达到80%。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积极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七节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民族地区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的投入,大力推进与农牧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小型微型水利工程、通村公路、通电通讯、农村能源、草场围栏等“六小工程”建设。2006、2007年州本级财政分别投入1500万元,用于高半山和边远牧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着重解决目前346个行政村、近15万农村人口的公路运输问题。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加快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全面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加快送电到乡、缺电县电源建设步伐,通过大力实施送电到乡工程、光伏工程和网络延伸,解决好100个完全或部分无电乡、323个完全或部分无电村、近20万农村人口的生产生活用电问题。加大对农村教育、文化、卫生、计划生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努力为农牧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切实解决农牧民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加强面向农村的科技、金融、市场、信息服务。

第八节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在稳定农村土地(草场)承包关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土地(草场)使用权合理流转新机制。推行规模化养殖,建设好联户牧场。全面推进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积极探索并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户籍管理改革,逐步消除城乡隔离。深化征地制度和水资源补偿机制改革,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以信用社改革为重点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建立和拓展农村保险市场。加快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坚持农民自愿、互利、民主管理等基本原则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宗旨,积极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增强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能力,提高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

第九节    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

  ——加强扶贫开发工作,争取国家更多投入。创新扶贫开发、两项资金、以工代赈工作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增加我州新村建设数量并提高补助标准。因地制宜实施整村推进、移民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住房解困、通村公路等重大工程,加快改善农牧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继续争取国家加大对异地扶贫搬迁工程的投入力度,努力争取把大骨节病综合防治列入国家专项扶持。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年均完成农牧民劳动技能培训3万人次,实现劳务输出6万人次以上,收入2亿元以上。加强农民工就业后的跟踪服务和管理,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建立各种类型的劳务专业协会,加强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自我保护和自我约束。建立和健全法律援助制度,为外出劳务人员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督促用工单位及时足额兑现农民工工资和参加社会保险,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务人员的权益保障水平。2010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00元左右,年均增加200元左右。

专栏3  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农田建设8万亩;旱作节水农业10万亩;微水电站230座;通村道路新建2560公里、改建3940公里;建农村沼气池4万口;推广节能灶,风力、太阳能发电等实用技术。

优质特色小水果基地建设:建欧洲甜樱桃5万亩;鲜食和酿酒葡萄2万亩;鲜食杏李、枇杷、柿等基地3.5万亩;优质精品梨6万亩;优质苹果基地5.5万亩,配合企业建苹果汁加工原料基地10万亩;建立葡萄酿酒厂冷藏库、商品化处理生产线。

绿色优质蔬菜基地建设及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建18万亩绿色优质蔬菜基地;建年加工蔬菜5000吨加工企业2个。

优质豆薯基地建设:原料生产基地20万亩,年产品加工能力15000吨。

机电提灌站建设:新建提灌480口,2.4万千瓦。

优质特色牦牛肉、藏绵羊肉生产基地建设:建家庭牧场1800户,养殖专业户2000户,养殖牦牛17万头、养殖藏绵羊22万只;新建和改建圈舍3800个;组建人工授精点400个,购买冻精70万支、种公牛2300头、种公羊5600只,人工种草19万亩

圈养山羊生产基地建设:发展圈养山羊户1500户,养殖山羊15万只,户平100只;引进良种公羊8000只、母羊10万只,新建和改建高床圈舍10万平方米,人工种草8000亩,技术培训1600人次。

扶贫工程:新村扶贫,规划新建522个,申请国家每村投入无偿扶贫资金150万元;移民扶贫,移民扶贫3000户,申请国家户均补助0.6万元;劳务扶贫,规划对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157358名农村贫困劳动力开展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人均补助1200元;产业扶贫,规划在522个扶贫新村中实施,申请国家每村投入150万元;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搬迁34470户,189600人。

小水电代燃料示范工程建设:57处,建小型水电站38.219万KW,解决农牧民生产、生活用电问题。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1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第四章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推进工业化进程

  以科学发展观统筹一、二、三产业互动,大力培育市场,促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转化,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并延伸产业链,切实推进工业化进程。建立健全农牧业产业化基地,形成规模,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促进电冶结合,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淘汰落后工艺,降低资源能耗,发展高载能工业;壮大旅游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旅游商品,提高服务业比重。

  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建设技术平台,推动具有产业优势的中小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加快培育一批“小而强、小而精、小而专”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指导,积极引导其创立品牌、创新技术、改革体制、规范管理,鼓励其创立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实施名牌战略,争创省内、国内和国际知名品牌,打造一批“阿坝造”的知名品牌,提升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第十节    实施工业强州战略  培育六大产业

  实施工业强州战略,着力打造工业产品加工、农畜产品加工、旅游产品加工“三条龙”,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工业发展格局,努力使工业成为带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力争到2010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5亿元,年均增长24%以上;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60亿元,年均增长23%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5%;万元生产能耗比“十五”末降低15%以上。

  ——壮大水电工业。加速发展水电工业,为打造最大的水电工业区奠定基础。进一步加大岷江流域、黑水河流域、杂谷脑河流域、白水河流域、孟屯河流域和大渡河流域开发力度,加快十里铺、毛尔盖、狮子坪、薛城、古城、色尔古、柳坪、桑坪、双河电站等重点水电项目建设。力争2010年水电装机容量达到670万KW,其中,新增装机430万KW,水电工业增加值达到37亿元。

  ——大力发展高载能工业,打造工业产品加工一条龙。有选择的承接发达地区高载能工业向州转移,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采用高新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研制开发下游产品,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着力抓好一批重大电冶结合的改扩建项目,新增8万吨电解铝、1.5万吨硅铁、10万吨工业硅、52万吨电石、1500吨锂盐、240吨电子蓝宝石、绝缘陶瓷;扩建750万平方米铝箔、年产1万吨石墨电极。积极发展多晶硅、腐蚀铝箔、树脂和PVC管材等。2010年高载能工业产量达到130万吨,新增75万吨,增加值达到6.5亿元。

  ——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医药工业。在稳步推进九寨沟天然药业发展的同时,加快培植和推进宇妥藏药等药业发展。组织实施《阿坝州中药产业发展战略及规划》,完成重点药材生产基地布局与重点药材技术质量标准和生产规范的制订。抓好“210”工程的实施,加大贝母、虫草等珍稀药材保护力度,引进、培育规模以上药业企业3~5家,带动道地药材种植面积5万亩以上,按GMP标准,建设名贵中药材精加工和饮片厂4个。2010年,医药工业增加值达到2亿元。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工业,打造农畜产品加工一条龙。加快红原牦牛乳、肉等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改扩建,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在茂县建成30万头无公害生猪加工企业。扩大酿酒葡萄种植基地,整合生产加工企业,支持发展葡萄酒加工业,在茂县、小金分别建设一个年产优质葡萄酒5000吨的加工厂;引进龙头企业,在小金等县建设年生产能力1.5万吨的苹果、梨及胡萝卜汁生产企业,在汶川建1条红樱桃采后商品化处理生产线,在汶川、茂县、九寨沟分别建设水果保鲜冷藏库,在茂县建年产果酒1万吨和年产果汁50万吨生产线各一条,发展特色水果加工业;在岷江流域建2个年加工蔬菜5000吨的加工厂,提高蔬菜产品附加值;在茂县建设1个年加工花椒等干制品500吨的加工厂;在松潘、黑水建设年加工淀粉10000吨、豆薯荞淀粉和快餐熟食系列产品5000吨的加工企业,发展豆薯荞加工业;在黑水和九寨沟分别建设1个年加工2000吨核桃系列产品加工企业;在青稞产区建设1个具备精深加工能力、年加工系列产品2000吨的企业;在汶川建设(改造)1个年加工无公害优质茶叶3000吨的加工企业,促进绿色生态茶叶开发;积极扶持和引进龙头企业,在大渡河水系和岷江水系资源集中区建4个集野菜、野菌和小杂粮加工,年产干野菜、野菌200吨,盐渍野菌、野菜500吨,加工鲜菌、鲜菜300吨的加工厂,促进野菌野菜资源开发;扶持和壮大现有沙棘加工龙头企业,在小金、理县分别建设1个年产沙棘制品1000吨的综合加工厂,促进沙棘资源开发。到2010年,绿色食品工业增加值达到2.5亿元。

  ——以环保为前提,合理发展矿产业。坚持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力度,加快矿产资源开发。搞好九寨沟、壤塘、松潘等县黄金开采扩建和新建,2010年黄金产量达到3000 公斤,黄金工业增加值达到1亿元。做好铁矿、锂矿、锰矿等资源开发,力争矿业增加值达到2亿元。

  ——大力开发旅游文化资源,打造旅游产品加工一条龙。充分利用我州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加大对独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民族手工艺品、旅游食品的研发力度,扶持、引进一批旅游产品加工企业。按照精美、新颖、特色的标准,大力发展旅游产品加工业,开发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商品,实现旅游产品系列化、规模化和产业化。

第十一节  发展消费市场  壮大旅游主导产业

  ——发展消费市场,提高消费效果。进一步增强我州旅游的魅力,走开发主体多元化、产品供给精品化、市场促销整体化、组织管理高效化的产业发展道路,拓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会议展演、餐饮购物产业链,以旅游为主导,带动农畜产品、旅游商品开发,促进吃、住、行、游、购、娱等消费市场的完善,增强外来消费力,提高消费效果。帮助农牧民增收,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严格执行企业最低工资制度,切实增加居民收入,增强城乡群众消费力。开拓农村市场,搞好农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加大对农村商业网点连锁经营、农资物流配送等项目的支持力度,扩大农村消费。开拓城乡市场,培育壮大流通企业,构建现代流通市场体系,促进流通消费,积极引导和促进州内消费规模扩大、结构升级。提高教育、医疗卫生水平,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医疗服务的需要,稳住并逐步提高州内教育、医疗消费水平。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提高文体消费。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房地产。优化消费环境,加快个人诚信体系建设,规范和促进消费信贷发展。创新消费热点,培育新的消费市场,积极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到2010年,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亿元左右,消费需求对GDP的贡献率达到71%以上。

  ——建成最大的国际旅游精品区。实施“以规划为前提、以保护为核心、以管理为关键、以文化为灵魂、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的旅游发展战略,加大景区保护和建设力度,提高景区管理和经营水平。将阿坝州建成世界自然遗产与生态旅游最佳旅游目的地,大猫熊栖息地生态旅游目的地,藏族、羌族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旅游目的地,红军长征历史文化旅游最佳目的地,使阿坝州成为四川与国际旅游市场交流的“平台”和“窗口”。到2010年,全州接待海内外游客达到100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100亿元。

  ——完善生态旅游。继续打造好“九寨沟、黄龙、大熊猫、大草原”四大品牌。以九寨沟、黄龙两个世界自然遗产地为龙头,开发建设扎如沟、达古冰川、莲宝叶则、红石公园、卡龙沟、雅克夏国家森林公园、松坪沟·叠溪海子·九顶山等新的生态旅游产品,完善综合服务设施,打造大九寨国际旅游精品区,成为四川和中国的标志性旅游品牌;加大卧龙—四姑娘—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旅游开发,配套开发米亚罗红叶、古尔沟温泉、毕棚沟、紫坪铺库区等自然景区,建成大熊猫生态旅游区,使之成为阿坝州和四川省21世纪推向国际旅游市场的主导竞争产品;以“黄河大草原”为品牌,加快开发黄河九曲第一湾、美朵湖(花湖)、月亮湾等草原旅游景点,使之尽快形成产品,推向国内外市场。

  ——实施文化扬州战略,大力开发文化旅游。按照“一线五片”的总体规划,大力开发藏族、羌族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和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形成阿坝旅游的新亮点和热卖点。“一线”是构建藏羌民族风情走廊线。以汶川禹帝祭坛为起点,连接姜维城、萝卜寨、桃坪羌寨、甘堡藏寨、卓克基官寨、观音桥、中壤塘等景点,形成藏羌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旅游环线。“五片”:一是重点打造九寨沟的藏羌歌舞表演文化、松州古城文化、茶马文化及黑水卡斯达温等;二是构建大草原的牦牛文化区,重点开发安多藏族文化、宗教文化,建设经营好若尔盖西部旅游牧场、中壤塘藏传佛教觉囊文化中心、红原赛马场等项目;三是构建以茂县为核心的羌文化区,重点开发好羌族释比文化和营盘山历史文化;四是构建以卧龙、四姑娘山为核心区的熊猫文化区,重点开发大熊猫文化;五是构建以马尔康为主体的嘉绒藏族文化区,重点开发嘉绒藏族农耕文化、碉楼文化及嘉绒藏族风情等。

  ——发展红色旅游。按照《阿坝州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要求,以“雪山草地”为品牌,重点打造红军长征小金两河口会议旧址、卓克基会议旧址、红原瓦切红军过草地遗址、若尔盖巴西会议旧址、松潘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积极开发黑水、金川等县的红色旅游资源,建设九寨沟甘海子“雪山草地红色旅游景区”。

  ——建设旅游城镇。坚持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举,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并重的原则,在“相融互动”上狠下功夫,新建一批集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历史文化及服务功能为一体的民族文化旅游城镇,重点建设好映秀、日隆、耿达、唐克、瓦切、观音桥、卓克基等旅游城镇。

  ——强化跨区合作。充分发挥阿坝州与甘孜州、雅安市在资源组合和地域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协同开发,共同推出“川西高原风光游”、“川西少数民族风情游”等跨区域旅游产品;充分发挥遗产优势,通过与乐山、峨眉山、青城山、都江堰连手打造“四川世界遗产游”跨区域旅游产品;发起推动川甘青片区旅游合作;通过与北京、西安、丽江、拉萨、张家界等城市合作,实现全国范围的遗产联线促销。

专栏4  十一五旅游重点建设项目

达古冰川、卡龙沟景区基础设施建设

莲宝叶则景区基础设施建设

          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博物馆建设。

松州古城恢复与建设

九寨沟景区基础设施建设

黄龙景区基础设施建设

四姑娘山景区基础设施建设

卧龙大熊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黄河九曲第一弯、美朵湖(花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红色旅游开发建设

藏羌文化走廊旅游沿线景区景点开发建设

旅游商品开发

第十二节  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构建航空、铁路、公路综合运输交通体系,规划建设旅游小码头,建设完善县级、乡村汽车站,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基本建成安全畅通的交通运输网络,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对交通的需求。

  ——扩大航空运输。扩建九寨黄龙机场,提高起降能力。力争将九寨黄龙机场建设成为口岸机场,早日实现与国内重要城市、重要旅游目的地的直航。积极做好马尔康机场的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

  ——新建铁路。积极做好九绵遂旅游专线铁路的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

  ——完善公路网络。围绕“打通通道、提升等级、保障通行”的战略目标,打通进出州通道,着力提升干线公路等级,完善路网结构。进一步加强公路养护,确保道路安全畅通。建设好都汶高等级、郎川二级、汶马二级、映小二级等公路主干线和一批旅游公路,加快建设雪山梁子、巴郎山、垭口山隧道。积极做好映九高速、黄土梁隧道、茂绵公路等工程的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继续实施好县际公路、通乡油路、村道工程,提高公路的覆盖面和通达深度。2010年,村道以上公路总里程达到7000余公里,村道公路里程达到1万余公里。

第十三节  加快能源建设

  ——加快水能开发。科学合理有序开发水能资源,建设四川重要的水电能源基地。完成岷江上游水系黑水河、杂谷脑河、孟屯河、毛尔盖河及嘉陵江水系白水江流域水电开发,加快大渡河水系干流、脚木足河、绰斯甲河流域开发。其中,岷江上游干流规划十三级,总装机容量约200万KW,已建成七级80万KW,其余在2008年全部投产;杂谷脑河规划一库九级,总装机77余万KW,已建成4级16.9万KW,在建5级,2007年大部分投产,2010年全部建成;黑水河规划一库五级总装机85万KW,拟于2009全部建成;白水江规划七级49万KW,拟于2007年全部建成;毛尔盖河规划一库三级总装机48万KW,大渡河干流及脚木足河规划七级总装机526万KW,绰斯甲河初拟规划装机180万KW,力争双江口、金川等电站开工建设。到2010年水电总装机达到670万KW。

  ——抓好电网建设。按照全州电网建设规划,形成“三横一纵、两点外送”的网架结构。第一横:黑水河干支流电站通过毛尔盖500KVA变电站后以500KV线路送入茂县500KVA变电站;第二横:杂谷脑河流域梯级电站通过薛城—汶川—茂县220KV线路,送入茂县500KVA变电站;第三横:小金河水电通过小金—茂县220KV线路,送入茂县500KVA变电站;一纵:即银杏—汶川—茂县形成的南北220KV输电通道。建设白水江梯级电站九寨沟县城—青龙桥220KV输电线路,外送广元;大渡河、脚木足河、绰斯甲河梯级电站马尔康—理县—汶川—茂县输电线路,外送德阳。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建变电站453台,119570KVA,输电线路3640公里。

  ——再生能源开发。加快茂县、阿坝、若尔盖三县风能资源调查、评价等前期工作,适时开发。积极争取农区9县农村沼气工程剩余7县全部纳入国家试点范围,大力开发太阳能和其他生物能。

  ——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积极支持中原油田在若尔盖进行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勘探投资3亿元左右。

第十四节  加强信息设施建设

  大力加强信息设施建设,电信业务收入达到4亿元,年均增长9.9%;新增电信光缆2万芯公里,总长度达到6万芯公里;固定电话(含无线市话)普及率达到20%;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25%;互联网用户普及率达到6%;巩固乡乡通电话成果,1356个行政村通电话率达到90%;有线电视用户数量达到8万户;广播电视有效覆盖率均达到95%左右;计算机装机总量达到5万台套,90%的计算机联网应用。

  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三网有机融合”。构建统一的电子政务内外网络平台,配合“12金工程”开展重点业务系统建设。

  ——电信网。固定电话网要进行网络智能化建设,适时引入软交换技术,向下一代网络演进,为客户提供更丰富的增值业务和智能业务。基础数据网要在业务驱动前提下适度发展,为客户提供DDN、FR、ATM等带宽型业务。移动通信要紧跟移动通信发展最新技术,适时引入3G技术组建移动通信网。接入网建设坚持有线、无线并重的原则,逐步实现接入网的数字化、宽带化和综合化,扩大覆盖面。传输网要适度超前建设,提高光缆网覆盖区域,改善网络结构,适时采用DWDM组建高速、大容量传输网。

  ——广播电视传输网。继续搭建、完善广播电视传输网,形成成都—马尔康、马尔康—各县网络架构,逐步建设县到乡网络架构,力争30%的乡镇与县城联网。根据传送节目的需要,配置合适的传输带宽。

  ——计算机信息网。在坚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计算机互联网的技术层次,提高网络安全性、网络带宽。采用先进技术,在解决公众客户、商业客户宽带接入需求的同时,重点为大客户(行业、部门等)局域网互联、宽带接入、信息化建设等提供支撑。

  ——信息化安全体系建设。坚持一手抓信息化,一手抓网络和信息安全。从制定信息管理制度和强化技术手段两方面入手,建立健全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及防范机制。在电子政务中,按照保密和管理权限要求,确保网络和信息内容的安全。在应用工程中,主要做好金融、财政、税务、经济情报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信息网络安全工作。依托国家公共安全数字认证(CA)中心,逐步建立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专栏5  十一五期间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水电开发:完成岷江上游水系黑水河、杂谷脑河、孟屯河、毛尔盖河及嘉陵江水系白水江流域水电开发,加快大渡河水系干流、脚木足河、绰斯甲河流域开发,建设狮子坪、古城、薛城、竹格多、黑河塘、多诺、双河、晴朗、马桥、杨家湾、十里铺、登棚、双江口等一批重点骨干电站,新增电力装机430万千瓦。

电网建设:建设杂谷脑河流域梯级220KV输变电工程、岷江干流梯级220KV输变电工程、黑水河干流220KV输变电工程、茂县500 KVA变电站综合工程、茂县至德阳500KV3回输电线路、毛儿盖至茂县500KV2回输电线路、毛尔盖变电站、十里铺至茂县双回500KV输电线路、渔巴渡至茂县输出双回500KV线路、500KV渔巴渡变电站、九寨沟县城至青龙桥220KV输电线路、壤柯镇--团结桥--马尔康--热足电站220KV输电线路、大渡河梯级500KV输变电线路等一批骨干输变电线路,有效解决电力输出瓶颈制约问题;大力实施农村电网完善工程和无电地区通电工程,建变电站453台,119570KVA,输电线路3640公里。

航空建设:做好马尔康机场的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

铁路建设:做好九绵遂旅游专线铁路的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

公路建设:建设好都汶高等级、郎川二级、汶马二级、映小二级等公路主干线和一批旅游公路,加快建设雪山梁子、巴郎山、垭口山隧道。积极做好映九高速、黄土梁隧道、茂绵公路等工程的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继续实施好县际公路、通乡油路、村道工程,提高公路的覆盖面和通达深度。2010年,村道以上公路总里程达到7000余公里,村道公路里程达到1万余公里。

第六章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第十五节  生态建设

  坚持生态立州,加大生态治理和保护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生态与经济建设的和谐发展,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建设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和高原湿地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态文明社会。协调好林业与农业、畜牧业、水电业、旅游业、加工业、运输业等产业的关系,全力提高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工程的数量、质量和成效。进一步提高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的综合能力。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植物检疫。

  ——抓好生态工程建设。扎实推进湿地保护型、绿色屏障型、生态基因型、森林植被恢复型和紫坪铺水库多功能型生态林业区建设。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立项支持,稳定退耕还林,加大工程造林、治沙种草、退牧还草、造林试验示范、长防林建设等工作力度,努力使全州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林草覆盖率达到76%以上,水土流失明显减缓,生态面貌显著改善,初步具备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的雏形。

  ——林产品加工。在生态优先的原则下,大力发展林产品精深加工、野生动物人工驯养繁殖、野生植物培育繁殖、森林旅游业等林业产业和乡村庭园经济。

  ——若尔盖高原湿地生态保护。禁止开垦,减少过度开发,保持湿地面积,保护珍稀动植物。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在湿地保护区内杜绝任何形式的挖沟排水,采取措施,使沼泽常年积水,逐步恢复沼泽湿地,促进生态恢复。

  ——加大沙化治理力度。制订防沙治沙规划,合理确定草场载畜量,禁止过度放牧,禁止开垦草地和过度采挖。进一步加强鼠(虫)害治理和防治工作。对草地退化严重的地方实行有计划的休牧、轮牧并在休牧、轮牧期采取人工措施恢复草原植被。对沙化严重的草场和生态脆弱的地段划定禁牧区、禁挖区,实行围栏封育。运用已经取得的治沙经验和技术,加大植被恢复力度。

专栏6  十一五重点生态建设及环境保护工程

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阿坝、红原等11个县,共4250万亩。

天保公益林建设及森林管护:人工造林75万亩、封山育林200万亩。

          退耕还林:退耕还林33万亩。

长江流域小流域治理:水保林、防风固沙林、保土耕作、小型水保等,共防治水土保持面积194平方公里

黄河流域生态修复:采取人工围栏、封禁治理、补播、禁牧、休牧等,使草场得以生态修复,面积为1049平方公里

泥石流及山地灾害治理工程:治理泥石流及山地灾害60条沟。

湿地及自然区保护工程:保护和建设湿地34万公顷。

草原沙化治理:治理沙化草原40万亩。


第十六节  环境保护

  切实加强环境保护与建设,加大污染整治力度,提高环境监督管理能力,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环境质量全面改善。

  ——重点抓好“一江一线一区一走廊”的环境保护。抓好岷江、大九寨旅游环线、阿坝工业经济园区和藏羌文化走廊的环境保护工作。全面控制污染,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到2010年,全州环境保护体系及能力建设全面改善,重点区域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镇环境质量大幅度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逐步恢复;农村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环境法规、政策体系和监督管理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确保环保达标。重要江河出境水质达到并稳定在Ⅱ类水域标准,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13县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各流域相应水环境功能类别标准,并力争全面稳定在Ⅱ类水域标准;县城空气环境质量稳定在Ⅱ级标准,九寨沟、黄龙、四姑娘山、卧龙空气质量稳定在Ⅰ级标准,工业园区所在地的空气质量控制到Ⅲ—Ⅱ级标准内(水磨、白花、桃关稳定在Ⅲ级标准,新建工业集中发展区达到Ⅱ级标准);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水、废气排放达标率均达到95%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固废综合利用率均达到80%;城镇区域环境噪声、道路交通噪声分别小于55分贝和70分贝;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分别达到70%和80%以上,岷江流域达到90%以上;城镇电气(燃气)化率达到85%以上,50%城镇的宾馆饭店油烟烟尘治理达标。

第十七节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和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抓好试点工程。积极推动冶金、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和高载能企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抓好重点县城、旅游、工业集镇和重点企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推动工业园区按循环经济模式布局。到2010年全州建立2个循环经济试点县、3个生态示范县(区)、 4个生态工业集中区、4个农业生态园区,以及10户清洁生产示范企业。

  ——加强综合利用。抓好农产品和矿产品的综合利用,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推行产品生态设计,引导和推广节约材料的技术工艺,鼓励采用小型、轻型和再生材料。推进木材、金属材料等的节约代用以及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的再资源化。限制过渡包装,减少一次性用品生产和使用。到2010年矿产资源总回收率达到35%左右,废旧资源利用率达到60%以上。

  ——完善保障机制。建立绿色经济指标考核体系、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标准体系以及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积极推行兼顾各方利益的阶梯水价、阶梯电价和阶梯气价,促进节能降耗。完善引导和鼓励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

第七章  优化区域布局

第十八节  分类指导

  ——东南部工业经济区。由汶川、理县、茂县3县组成的工业经济区,开发建设基础、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好,具备较强聚集经济和人口的能力。要按照“城乡结合、率先跨越”的思路,加速推进工业化。以加快阿坝州高载能工业开发区建设为突破口,以水电能源工业、高载能工业、天然药业为支柱产业,生态农业、矿产业、交通通信为基础产业,金融保险、中小企业、旅游业和科教产业为辅助产业,充分发挥靠近成都、绵阳、德阳又连接州内其它经济区域的区位优势,发展补缺经济,建成阿坝州工业布局重点地区,四川省水电能源重要基地,立体生态农业示范区,短途旅游和羌族人文风情旅游区,全州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以经济重镇为点,交通干线为线,点线面集聚延伸,培育中心城市。

  ——东北部旅游经济区。由松潘、九寨沟、黑水3县组成的旅游经济区,旅游资源富集、资源环境约束性强、基础设施较好。要按照“旅游带动,迅速崛起”的思路,打造国际旅游精品区。以旅游业、生态能源为主导产业,交通通信、生态农业、旅游商品加工和优势矿产开采业为基础产业,金融保险、文教卫生为辅助产业,建成世界著名旅游胜地,世界生态旅游最佳目的地,生物资源和旅游商品开发区,走出一条非工业化的产业升级路子。

  ——西北部畜牧经济区。由壤塘、阿坝、若尔盖、红原4县组成的畜牧业经济区,畜牧资源丰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聚集人口能力较弱。要按照“牦牛先导,跨越发展”的思路,打造最大牦牛产品加工区。以加快牦牛园区建设为突破口,以畜产品加工业、天然药业和旅游业为主导产业,交通通信、电网建设为基础产业,优势矿产开发、教育科技为辅助产业,建成四川省畜牧业配套开发示范区,背靠青藏高原,实现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皮毛肉奶骨血六大系列构成龙头企业或公司连基地加牧户的一体化格局,在人草畜“三配套”基础上,实现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广播电视、基础设施“五配套”,建设全新的高原牧民新村和集大草原自然风光、藏传佛教文化和藏民族民俗风情于一体的特色旅游胜地。

  ——西南部综合经济区。由金川、小金、马尔康3 县组成的综合经济区,人力资源较为充足,具有一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聚集人口的能力。要按照“培育产业,奋力追赶”的思路,下大功夫培育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以水电能源、旅游业、餐饮宾馆、文化娱乐为主导,辅之以生态农业、矿产开发和生物资源开发,建成综合经济区。

  ——生态功能区。依法设立的资源、湿地、动植物、文物等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要依法实施强制性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保护区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活动。

第十九节  建立协调机制

  统筹区域发展,建立优势互补、政府扶持的协调机制,努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建立健全合作机制。消除不合理的行政干预和市场壁垒,建立起完整、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公共服务合作。加强资源整合,扩大区域分工,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引导同类和相关企业聚集。

  ——形成互助机制。争取对口支援、社会捐助,引进技术和人才,争取资金和项目援助。

  ——强化扶持机制。争取上级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和扶持力度,争取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

第八章  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第二十节 推进改革

  坚持把改革作为发展的动力,健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不断破除各种体制弊端,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大政府职能。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要求,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完善行政管理方式,优化组织结构,理顺职责分工,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努力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

  ——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坚持政府社会公共管理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坚持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实行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各类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制度。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认真贯彻落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制度创新,为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发挥好工商联等组织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金融支持,推动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等各类资本在更大范围内的流动和重组,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发展。

  ——推进财政、投资和价格改革。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调整和规范州、县政府间的分配关系,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改进和理顺县乡财政体制。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继续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等改革。逐步建立健全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审批、核准和备案制度,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加强投资监管,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完善的新型投资体制。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缩小政府定价范围,实行集体审价和听证制度,完善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建立完善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银政、银企合作,支持金融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发展地方金融业。积极争取民族地区金融优惠政策,加快担保基金的建立,解决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注重搭建信用平台,加强中介服务机构、议事协调机构建设,完善功能,强化配套。企业要加强信贷资金安全管理,保证贷款安全有效,促进资金的增值和裂变。

  ——建立健全市场体系。继续完善商品市场,加快发展土地、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健全现代流通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行为,打破地方保护和行政壁垒,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促进诚信政府、诚信企业、诚信社会的建设。

专栏7  十一五期间重大改革进度安排

改革领域

改革任务

完成时间

行政管理

体制

健全政务公开制度;

健全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

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决策责任制度;

前期

实行执法责任追究制;

完善行政赔偿制度;

中期

制定并实施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方案;

后期

所有制

结构

健全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以及企业重大决策失误追究制度;

前期

完善国有资本有序进退、合理流动机制;

中期

建立国有非经营性资产和自然资产监管体制;

完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环境、服务体系和监管机制;

后期

财政管理

体制

建立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制衡机制;

健全财政支出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前期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适时推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中期

完善县以下财政管理体制;

研究建立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预算管理制度;

后期

市场体系

完善土地市场及价格形成机制;

完善水、电、气等重要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

前期

完成调整、优化商业布局和建立新型物流业态;

逐步建立劳动力价格形成机制;

中期

逐步建立现代技术商品交易制度;

后期

第二十一节 扩大开放

  树立“大开放、大招商、大经贸、大发展”理念,实施“让出近期利益、让出优势资源、让出优质产权,以政策引资金、以资源引资金、以项目引资金”的开放政策,走“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路子,实行外资、外贸、外经和外事“四外”联动,引资、引技、引智并举,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力争实际利用州境外资金规模达到400亿元,年均增长30%;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4000万美元,年均增长15%;对外经济交往取得实质性突破。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围绕“两大两优”发展目标,结合产业特点和资源优势,着力推出生态养殖、特色种植、绿色食品等系列组合产品和公路、桥梁、隧道、城市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项目以及中药材生产、水电建设、旅游开发等项目。紧紧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和东部产业西进的机遇,积极吸纳各种类型、各种性质的资本来州投资兴业。力争大型企业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来州安家落户。坚持政府招商和社会化招商、传统招商和商业化招商、常规招商和现代化招商一起上,多渠道吸引外资,努力提高招商效果。

  ——优化出口结构,扩大出口规模。有选择、有重点地培育出口主体,按照“抓大扶强”的方针,重点支持出口导向型的“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逐步形成1~2个贸工农技商结合的龙头企业,培育出一批对外出口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外贸骨干企业。提高出口工业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力争树立有一定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的品牌。

第九章  实施科教兴州战略

第二十二节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完成“两基”攻坚计划和“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任务,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打造全国藏区一流教育,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人均受教育年限力争达到7年。

  ——加快教育改革步伐,统筹教育发展。突出基础教育特别是牧区和高半山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三个重点,抓住质量、投入、队伍三个关键,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教育教学三项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加强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加强“双语”教育改革,着力推进“双语”招生考试接轨工作。在实现“两基”目标基础上,推进义务教育、基础教育示范县建设。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60%,学前教育入学率达50%。加大职业教育力度,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大力培养各类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实现普通高中与职业教育在校生比例基本一致。狠抓扫盲教育,强化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引进民间资金,积极发展民办教育。积极推进老年大学、师培中心、特教学校、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发展不同类型的继续教育,逐步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框架体系。

  ——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增加投入,加大校舍维护和改造力度,学校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及寄宿生活条件达到国家标准。在牧区和村完小以上的学校全部建成寄宿制学校,全州各级各类寄宿制学生达到7.5万人左右。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及小农场、小牧场建设,不断改善学生学习生活条件。实现教师学历全员达标,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通、技能过硬、学科配套的教师队伍。加强教育督导评估,构建科学评价体系。积极发展远程教育,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从2006年起,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确保每一位贫困家庭儿童不因贫困而失学。

  ——发展好高等教育。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要求,支持阿坝师专专升本,突出特色和优势,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力。着力发展满足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旅游服务及管理人才需求的高等职业教育。

专栏8  十一五教育发展重点工程

十年行动计划工程:改扩建小学450所、中学36所,总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补助寄宿制学生生活费用等。

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改扩建小学45所中小学,81448平方米。

阿坝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

阿坝州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建筑面积37500平方米

13县幼儿园建设:建筑面积16250平方米。

教育系统网络建设:网络建设及硬件、软件设备购置。

阿坝师专本科部建设:建教学楼、试验楼、运动场等。

第二十三节  加强科技创新

——深化科技改革。到2010年,初步构建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人才为保障的区域科技进步和创新体系,逐步探索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技人才资源配置机制,力争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3%以上;科技普及率和实用技术培训覆盖率分别达到70%和85%。抓好社会科技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普服务体系。以农牧民和青少年为重点人群,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科技素质。外引内联,加大对外科技合作力度。

——增加科技和科普投入。加大财政对科技发展的投入力度,力争州科技应用技术基础研究与开发基金投入达到同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3%,县级科技应用基础研究与开发基金分别达到2%和3%,科技事业费和科普专项费年增长速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积极推进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增加全社会科技投入。

——加快实用技术推广。围绕培育壮大特色农牧业,引进、创新、转化新技术、新成果。实施好“金桥”工程,以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和标准化生产示范推广为重点,着力加强主要农作物品种引育、经济作物优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和配套技术研究,提高农畜产品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加强有色、稀有金属(钕、锂、硅)冶炼新技术、新工艺引进、研究和开发。科技型企业数量和质量有大的增长和提高。

——知识产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全州专利申请数量较“十五”翻一番。

第二十四节  大力培养人才

实施人才强州战略,完善并落实激活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的若干政策措施,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投入人才开发,激活用人单位和人才个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步伐,逐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局面,努力构建人才“洼地”。

——人才总量。人才总量达到12.4万人,年均增长12.7%。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总量达到5000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总量达到3万人,技能型人才队伍总量达到13500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总量达到6万人。党政人才队伍数量适应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各层次人才。高级人才总量达到2000人左右,占人才总量1.6%;中级人才总量达到1万人左右,占人才总量8.1%;初级人才总量达到1.8万人左右,占人才总量14.8%,各层次人才结构更趋合理。

——人才优势群体。形成适应优势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优势群体,促进人才在城乡、产业、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合理分布。按照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结合打造“两大两优”和培育支柱产业所急需的专业人才,力争水电能源、特色农牧业、绿色食品、天然药业、生态旅游等方面的支柱产业人才队伍基本满足需求。

——推进干部培训。加大州、县党校、行政学院、民族干部学校、社会主义学院的建设力度,提高办学水平。

第十章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构建和谐阿坝

坚持以人为本,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公正,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积极构建和谐阿坝。

第二十五节  扩大就业与再就业

——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中小企业,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完善企业裁员机制,避免把富余人员集中推向社会。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就业服务体系,降低创业门槛并支持创业融资,继续实施和完善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的各项优惠政策,健全职业培训和就业培训机制;促进就业与再就业联动,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第二十六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逐步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增强统筹调剂能力。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积极稳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认真解决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等困难问题。认真做好失地农民拆迁安置补偿和社会保障工作。实施好规范的公务员工资制度。

——保障群众权益,完善社会救助。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妇女、儿童“两纲”目标全面完成,要为妇女、未成年人、儿童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快州、县及基层相关活动阵地、场所的建设。认真研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和具体措施,维护好妇女、儿童、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着力解决残疾人的康复、教育、社会保障等问题。建立和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医疗救助和教育救助为重点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医疗救助为重点的城镇社会救助制度,建立起覆盖城乡、科学规范、运转协调、保障有力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完善优抚保障机制,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

第二十七节 提高健康水平

——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加大基础投入,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合理配置资源,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加强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预防控制,提高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质量,推进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妇幼保健机构标准等级,完善州、县传染病病区(科)功能,完善采供血体系。重点加强乡村卫生机构建设,到2010年,恢复和新建村卫生站827个;新建和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80个;强化中心卫生院建设,提高医疗服务功能;提升普通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救治功能。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治制度,逐步覆盖全州,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建立健全紧急救援网络,完善功能配置,提升急救能力。

——发展民族医药事业。推进民族医疗机构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建设。实现3所藏医院(中医院、中藏医院)达二级甲等医院标准、2所中藏医院达二级乙等医院标准;加强阿坝、红原、壤塘、松潘、马尔康、小金民族医药机构建设;推进专科专病和农村中医先进县建设。建立和完善GPP标准的州藏医院和若尔盖县藏医院藏药中心制剂室。加大藏医药研制、开发力度,打造名、特、优藏药品牌。

——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积极推行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建立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实施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开展计划生育创优活动,加快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

——努力发展体育事业。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体育产业,实施金牌战略和品牌战略,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发展民族体育,开展好全民健身运动。

专栏9  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重点工程

乡镇卫生院建设:改扩建180个乡镇卫生院,总建筑面积68410平方米及设备购置、人员培训。

妇幼保健所建设:改扩建州及13县妇幼保健所,总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购置部分设备。

人民医院医技楼建设:改扩建州人民医院、12县人民医院,总建筑面积29600平方米,设备购置及人员培训。

疾控中心配套设施建设及设备购置:州疾控中心购置疫苗冷冻车2辆、13县疾病中心冷链车13辆。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建成覆盖全州13县,受益农村居民69万人的新农合网络。

第二十八节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争取支持,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藏文编译,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加强档案工作,增加投入,加大县级档案馆库建设力度,提高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统计工作,改善工作条件和手段,提高普查、预测水平。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加强文物保护,全面完成新一届州、县志编纂任务。

第二十九节  增进公共安全

  ——抓好安全生产。按照“重基层、打基础、强监管”的要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加强交通安全监管,减少交通事故。强化食品、药品、饮食卫生、危险化学品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大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抗御火灾能力。

  ——健全应急机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推进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信息化,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增加投入,搞好规划,提高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快速反应能力。努力加强新一代气象探测业务系统建设,完善人工影响天气系统,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加大投入,增强地震、地质、洪涝等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和综合防御能力,完善预案,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强化社会治安。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大力支持驻州部队、武警和民兵预备役建设,为部队建设排忧解难,发挥好驻州部队在维护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全民国防意识,提高国防动员能力。扎实开展“双拥”、“双争”、“双评”活动。做好征兵和转业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工作,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第三十节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各族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创建九环线千里文明走廊。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重点开展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组织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希望工程”、“送温暖”、“春蕾计划”、“扶贫助残”等公益活动,提高各族群众社会责任感和互帮互助意识,积极倡导建立友爱和睦、谅解宽容的人际关系,树立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社会道德风尚。深入开展文明县城、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和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

第三十一节  重视民族宗教工作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时期民族工作主题,重视民族问题,加强民族工作,增进民族团结。不断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抓好民族文化遗产、民族古籍的抢救、保护、整理和出版。加强民族文化的对外宣传、交流与合作。加强规范和使用民族语言文字工作。

  认真贯彻《宗教事务条例》,提高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水平,促进宗教不断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信教群众的积极性,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

第三十二节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推进民主行政。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支持政协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作用,坚持联系人大代表“三项制度”和约见人民代表制度,认真做好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的提案办理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监督。

  ——推进依法行政。深入开展“五五”普法,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我州依法行政五年规划,抓好年度工作,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进一步规范和拓展法律服务,开展好法律援助工作。重视人民群众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法定渠道,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完善并严格执行行政赔偿制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

  ——推进反腐倡廉。按照建立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的要求。认真贯彻中央惩治和预防腐败《实施纲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加强政府系统内部监督,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监察、审计部门要依法履行监督职责,加强对重点领域、部门、项目、资金的执法监察和审计监督,依法实行审计公告制度,进一步开展好行政效能监察工作。

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保障

第三十三节  制定专项规划

  在纲要审定通过后,根据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着手编制交通、能源、旅游、农牧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科教兴州、环境资源利用、应急管理等11个专项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领域进行更深更实的规划,支撑纲要的实施。

专栏10 “十一五专项规划目录

序号

专项规划名称

牵头单位

审批单位

1

十一五交通发展规划

州交通局

州政府

2

十一五能源发展规划

州发改委

州政府

3

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

州旅游局

州政府

4

十一五农牧业产业化规划

州委农工办

州政府

5

十一五新型工业化规划

州经委

州政府

6

十一五城镇化发展规划

州规划建设局

州政府

7

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州政府办公室

州政府

8

十一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州政府办公室

州政府

9

十一五科教兴州规划

州科技局

州教育局

州政府

10

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

州环保局

州政府

11

十一五土地资源利用规划

州国土资源局

州政府

第三十四节  加强规划协调衔接

  规划衔接是保障各级各类规划协调配合、形成合力的关键。纵向,要做到上下级规划衔接,下级规划要服从上级规划;横向,本纲要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各类规划中处于“龙头”地位,城镇规划、国土资源利用规划应与之衔接,做到“三规一体”;层级上,专项规划、区域规划、行业规划要服从并服务于总体规划。

第三十五节  规划评估与调整

  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预警和跟踪分析。规划主管部门要注意收集社会各界、各族群众对规划实施的反映和意见,加强监督检查,开展对规划执行情况的定期评估,作出评估报告,及时报告政府。对因时空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或因不可抗拒自然力造成规划目标、任务难以实现的,按规划审批程序在报告政府同意后,进行适时适当调整。

  “十一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确立后,我州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规划的全面实施,必将使我州经济社会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全州各族人民要在中共阿坝州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团结一心,锐意进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